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各种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置钉的1次成功率。方法:2001.10~2007.9月,对200份寰枢椎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分析,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依据所测的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对48例患者应用192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通过对这200份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后认为寰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25.00±3.00)°。48例病人平均随访10.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利用对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各种数据,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顾102例上颈椎不稳的治疗,进一步分析各种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要点和适应用。方法:102例患者中,寰椎骨折2例行颈枕固定融合。齿状突骨折齿状突螺钉固定11例,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例。Hangman骨折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8例,前路铜板固定11例,寰枢椎钢丝固定1例。寰枢椎脱位不稳行寰枢椎钢丝固定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2例,颈枕固定融合18例。C2~3脱位行C2~3,椎弓根螺钉2倒.前路铜板固定3例。C2椎体肿瘤例前后联合固定先天性颈椎后突1例行前路钛网加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颈围领保护3月结果:102例患者经治疗上颈椎获得满意的稳定性,优良率达94.9%。结论:在上颈椎手术时,内固定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技术水平来决定,同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前路松解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口咽松解同时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效果。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7例,横韧带断裂3例,枕颈畸形2例。10例有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先行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或切除术,同期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后路固定方法包括寰枢侧块钉板固定10例和枕颈固定2例。术后不用外固定。结果:10例获得解剖复位,2例基本复位,其中2例行齿突切除。12例随访9~26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有脊髓症状的10例术后功能评价(JOA标准)为优7例,良2例,可1例。术中出现硬膜破裂1例。结论:前路松解后路固定融合对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不稳的原因中以创伤最为常见,以寰枕复合体(寰枕、寰枢关节及其韧带连接形成的功能完整的复合结构)损伤为主,其中以寰枢关节不稳常见.脊髓神经或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动态刺激,患者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1].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字化三维仿真技术立体测量对腰椎间孔形态学进行研究,采集国人正常数据并指导椎间孔镜手术。选取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腰椎CT多平面重建的无腰椎疾病患者100例,采集数据导入软件重建三维仿真模型,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下腰椎椎间孔的垂直径、最小矢状径、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 L3/4:(19. 34±1. 69) mm、(9. 41±1. 53) mm、(11. 32±1. 23) mm; 2) L4/5:(17. 51±1. 79) mm、(8. 38±1. 56) mm、(10. 91±0. 87) mm; 3) L5/S1:(14. 32±1. 42) mm、(10. 22±1. 97) mm、(11. 20±1. 13) mm。结果表明:1)该技术精准重建腰椎间孔数字化模型,便于实验研究; 2)该技术用于椎间孔镜手术术前设计,有利于提高手术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搜集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3D)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颈、胸、腰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 例颈椎、胸椎、腰椎病变患者采用MSCT扫描,对图像处理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50例;外伤后骨折合并脱位30例;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硬化,椎间孔变窄,骨桥形成,椎体滑脱30例;骨肿瘤10例.结论:通过MS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对颈、胸、腰椎病变的显示较为清楚,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螺旋CT及成人标本,分析颈椎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及成人标本,测量双侧椎动脉间距、双侧颈椎横突孔高度,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椎间盘厚度、相应椎体高度,双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为临床颈椎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2010-12/2012-03黄冈市中心人民医院CT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2.5±14.2)岁,女30例,平均年龄(35.5±13.3)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以黄冈职院医药卫生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人体标本10具(男5,女5)共20侧,用游标卡尺和角度测量仪,观察和测量相关数据,进行颈椎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动物进化的方向之一就是从水生到陆生。但从水生过渡到陆生 ,环境条件的巨大差异 ,就使登陆动物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 ,即 :在陆地上失去了水的浮力 ,必须由自身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在陆地繁殖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那么 ,爬行动物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而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呢 ?它们的颈部明显 ,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 ,这样就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能力 ;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 ,并且有陆生动物特有的肋间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入路C2-3椎体螺钉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方法、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例Hangman骨折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在仰卧位采取右侧颌下斜切口,在颈动脉鞘和内脏鞘之间进入椎前间隙,切除C2-3椎间盘,取自体髂骨移植,枢法模带锁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费城颈托外固定6~8周.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30月,平均18个月.结果:本组9例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颈部活动度正常,无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经颈前入路C2-3椎体螺钉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防止假关节形成和鹅颈畸形,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不影响颈椎活动度,是一种安全、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9,(5):18-21
采用后踝骨折患者的三维CT影像学资料,测量、采集并分析该类骨折的形态学资料,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生物力学研究模型的建立。选取累及后踝且保存有完整的X线及三维CT影像学资料的踝关节骨折病例106例,采集测量影像学横断面及矢状面上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后踝骨折的平均高度为19. 27 mm,平均累及横断面关节面面积为13. 67%,平均横断面夹角为23. 0°,平均矢状面夹角为15. 5°。研究结果表明:后踝骨折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垂直剪切应力;通过深入分析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优化手术计划,更有效地指导内固定的选择和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