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丹娜 《班主任》2013,(1):9-13,3
马拉古奇有这样一首儿童诗——《其实真的有一百》: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但学校和文明,却把儿童的一百种偷走了九十九种,限制孩子不需用头脑去想,不需用手去做,只需听不要说,只要理解不要快乐……他们告诉儿童:一百种并不存在。而儿童们却坚持说:其实真的有一百。  相似文献   

2.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这是一首诠释幼儿教育真谛的诗,道出了孩子是天真和爱幻想的,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但是大人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大人们告诉孩子,一百种并不在那里,...  相似文献   

4.
其实有一百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 一面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方式, 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 聆听的方式, 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 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个世界, 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个世界, 去发明。 一百个世界, 去梦想。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被偷去九十九种。 学校与文明, 使他的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 不需用手思考, 不需用头脑行事, 只需听不必说, 不必带着快乐来理解。 爱和惊喜, 只属于复活节和圣诞节。他们催促孩子 人发现已存在的世界、在孩子的一百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183;马拉古兹写过一首题为&;lt;不,一百种是在那里&;gt;的世界著名教育诗,全诗如下:“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门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相似文献   

6.
太空     
太空,永远带着神秘的色彩,装着无穷的奥秘,也藏着孩子们的幻想,如罗里斯·马拉古兹所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梦想的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如瑞吉欧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所言:“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游戏的方式以及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的方式和爱慕的方式;他们以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和去理解,他们有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有一百种世界去发明,有一百个世界去梦想……”然而,成人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孩子,习惯于将自己所谓的合乎逻辑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他们从孩子的一百个世界中硬是取走了九十九个,催促孩子去认识已经发现的世界,逼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当今,瑞吉欧教育系统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该系统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在成人充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写过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世界著名教育诗,全诗如下:“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文/(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脑袋与身体分开。/他们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10.
程芳 《湖北教育》2004,(1):41-42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古兹的诗歌《不,一百种在那里》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去梦想……如果说每篇课文都是一支绝美的曲子,那么,它是每个孩子用一百种属于自己的音符谱成的。这是否能诠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创造性的过程呢?一、让学生自主、直接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  相似文献   

11.
白秀明 《考试周刊》2015,(21):119-120
<正>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并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下面我谈谈自己教学体会。1.深入孩子的内心备教材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一首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一定是存在的世界,他们有时的想法会令你觉得不可思议。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他们的不可思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这一百是一百个一百的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明,/使他的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儿童:/不需用手去做,/不需用头脑去想,/只需听不要说,/只要理解不要快乐,/爱和惊奇/只属于复活节圣诞节。/他们催促儿童/去发现早已存在的世界,/儿童的一百个世界/他们偷走了九十九个,/他们告诉孩子:/游戏与工作/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它们是水火不容的。他们就这样告诉儿童:/一百种并不存在。/儿童却说:/其实真的有一百。——[意]马拉古奇《其实有一百》  相似文献   

13.
一百VS一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的这首诗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与创造者,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对这个世界的尝试与探索就不曾停止。在我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研究》2007,(12):57-60
本期导读父母要学会等待……刘秀英1·1做父母,请牢记"具体"二字……刘秀英2·1不要以给孩子幸福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幸福……刘秀英3·1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刘秀英4·1孩子有一百种……刘秀英5·1教育即生长……刘秀英6·1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要且紧迫的事……刘秀英7/8·1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财富……刘秀英9·1成功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全家大丰收……刘秀英10·1教育不能超越规律……刘秀英11·1教育不能超越成长……刘秀英12·1  相似文献   

15.
瑞吉欧的创始人马拉古齐曾经说过“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这一百是一百个一百的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种”,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想要深切地去理解,但心里却总是有点茫然,一百的一百的一百,有那么多吗?  相似文献   

16.
沈娴 《家教世界》2023,(30):63-64
<正>“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在全世界影响深远的瑞吉欧教育中,“一百种语言”是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重视,是对儿童心理需求和表现的显性化呈现,更是一种基于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儿童视角。那么,作为提供教师成长平台的园所,又将怎样看到教师的“一百种语言”,给予教师适合的、需要的支持和支架呢?我们应当真正看见、听见教师需求,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在“活教育“理念下发现教师的“一百种语言”,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继母的爱     
李哮 《小读者》2011,(3):8-9
我9岁那年,小妹才5岁,生母去世了。她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嘱咐爸:"我不行了……孩子小,赶紧给他们……娶个新妈……"我哭着说:"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您。"然而,操劳过度的母亲还是离开我们,永远休息去了。  相似文献   

18.
一、尊重孩子的创造性(一)首先需要有自由的家庭气氛。如果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有太多的限制,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允许孩子去想和表现,才能使孩子得到勇气。(二)孩子专心想什么问题的时候,不要去妨碍他。应该鼓励孩子“再进一步想想”、“再换一种方式想想”、“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做试试”等等。(三)想要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一开始难度不要太大,否则容易失败。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失败,而要让他尝到甜头,这很重要。(四)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一开始就告诉答案,父母要帮助和鼓励孩子自己做。如果孩子的答案是错的,也允许孩子对答案作出说…  相似文献   

19.
正新健康真正的健康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营养看孩子是否生病……还要用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养育孩子这件事本身养育的道路本就充满了荆棘一种正确的养育方式不仅将带给孩子健康的身体还将完善孩子的心灵让他在很久远的未来得到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孩子的穿衣是厚是薄、是多是少,家长们总是很“头疼”,特别是乍暖还寒时分。到底该怎么穿?穿多少?衣服是否能脱?为了保险起见,很多家长会不停叮嘱老师:不要给孩子脱衣服、不要让孩子受凉、不要让孩子出汗……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觉得孩子生病感冒了就是因为衣服穿得少、脱得多。事实确实如此吗?这些观念该如何改变?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该如何做好关于穿脱衣物的家园共育沟通工作呢?我认为可分以下几步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