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乐律也可认为是音律,即对音程的划分方式。而乐律学其本身含有"乐学"、"律学"两个部分,但是纵观我国古代的乐律,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相连且不能分割的。而关于乐律学的建构,许多学者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郭树群等编著的关于我国乐律学的相关书籍。而针对我国乐律学建构的相关问题,笔者将从乐律学及其发展历史出发,谈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3.
易学象数派解《易》坚持辞从象出的原则,三国吴人虞翻以卦变说解《易》,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同为《易》学象数派的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却对虞翻的理论批评颇多。其因在于二人对其《易》学体系中涉及的阴阳关系、八卦方位、纳甲、往来、上下等的解读皆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冰 《文教资料》2011,(3):81-82,52
文章对《魏书.乐志》篇进行综合述要,通过对北魏音乐文化产生背景的探析,介绍了北魏的礼乐制度及其特点,根据史料,对北魏音乐机构的完善、各种音乐形态的出现、乐器与乐律学发展等各项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强调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因素对音乐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简牍学教程》是一部系统而全面介绍简牍及简牍学的著作,全书重点介绍了简牍的出土历史、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文书、军事活动、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简牍学教程》的出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将有助于提高简牍学课程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徽州学概论》对徽州学学科体系架构有不少重要的思考.必须从徽州学、徽州文化的定义、内涵、本质特性、内在逻辑规律的进一步开掘中探寻徽州学学科体系的合理构架.“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化“、徽州特定地域的地理人文、徽州学之所以成“学“的内因是整个徽州学学科大厦的最需要关注之点.全方位做好徽州文物、文献、文书等资料工作是徽州学学科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8.
《易》是在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精神产品,是对自身力量的自觉认识与肯定。孙奇逢的《易》学思想是古代《易》学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符学是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新世纪里,《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索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体系的专著,让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一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学派的学说有了进一步认识。《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探求其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经过几代学人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张新科在研究实践中,注重从文化的视野观照文学,并致力于研究创新,建构新学科,探寻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文化人文论、创新论、学科论、嬗变规律论、经典化论等具有较为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留学生们在我国索引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化进程中,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出发,以提高治学效率为目的,以文献典籍为蓝本,编纂出版了一系列索引著作。无论索引编纂类型还是索引编排方法都具有多样化特点;注重索引理论研究与索引编纂实际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索引理论体系,在我国现代索引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上,作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帝王观念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可以分解为君权观念、设君之道、为君之道、道高于君等四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尊君——罪君"的文化范式。这个文化体系的基本导向是尊君,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规范、制约君权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有其精致、周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崇拜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类型。在《说文解字》的字义体系中保存了大量先民宗教崇拜的文化信息 ,从其中有关文字及其说解 ,可以探究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渊源 ,印证我国古代宗教崇拜具有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文学理论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的儒家文论研究过程中,一般以孔孟为主体,这当然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苟学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原始儒家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当加以重新研究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总结百年古文献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古文献学的发展态势,拓展研究空间,深化研究内容,提出前瞻性对策,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建设古文献学科、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置于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首位的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周少川教授的文章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文献学研究的方向。王记录教授的论文讨论了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五个问题,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张升教授的论文论述了兴起于西方的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