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象罔”浓缩了传统文化“象”思维智慧,代表着道家对真理本质的认知,蕴含着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象”喻有,“罔”喻无,可释为“象而罔”,即以象达道,庄子对“象”的形象概括引发了“象—言—意”命题的哲学思考,并经魏晋玄学而生发为“意象论”的理路依据,促进了兴象、气象、情景等范畴的生成;“象罔”非象非罔,亦象亦罔,这种经验又超验的状态亦成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象罔”亦作“罔(无)象”,“罔”对“象”否定又超越,面对“象”的有限,老庄重质轻文,开启后世冲淡素朴的美学追求;“象罔”与知(虑)、离朱(觉)、喫诟(言)相反相成,象征主体得道之心性,成为“以佛解庄”“以禅释庄”的契机,更与超功利之审美心境相通。  相似文献   

3.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把主体的情兴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国宇宙观有三个特征一是时空的“循环变易观”,后来儒道分别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中庸”和“反者道之动”的特色思维;二是天人相通的政治—宗教色彩,使得非宗教的儒学担当起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实际功用,知识分子也以积极入仕为己任;三是“天事必象”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非形而上学的文化偏好。我们欲寻中国文化之源,应给予夏商周三代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李唐受到殊遇.在唐人的审美观念中在入了大量的佛家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儒家的影响,对佛家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儒家的影响尽管深远,但更多是表现在外延上,在内涵上影响较大的还推佛、道两家,而在“象外之象”的美学观中,沸家的影响又胜过道家.弄清佛教思想与“象外之象”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欣赏唐诗,对于多渠道地总结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想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日“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日“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日“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日“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境界分为物境、意境、情境三种。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种境界的偏重不同,从重物境一意境一情境是一个动态流程。当今社会是重“情境”的时期,当代山水画家为表现“情境”在“图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扩展了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彰显出画家自我情境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一、值得思考的问题《运动生理学》教材中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在巩固阶段提出“动作自动化”的概念。书中写道: “自动化动作的生理机制是以巴甫洛夫所揭露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人类一切随意活动都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方能实现,但是在大脑皮质参与  相似文献   

9.
“天机”最初用于中国道家哲学,后被文艺家发挥。中国美学“天机”观经过历代文艺学家发展,可总结为本体、现象、作用三个角度,这恰好与佛教“体相用”思想相契合,“体”为艺术创作的本体,“相”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用”为艺术作品的传“道”作用。艺术家与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对“道”体悟与交流,“天机”在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与个人体悟的过程中一以贯之。在“体相用”思想的视角下,中国古代美学“天机”观构建了一个以“道”为基础的艺术世界,其内在逻辑为“道”→“天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蕴含“天机”)→“天机”→“道”。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