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结合<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的编辑初审工作,从编辑的责任与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的编辑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的前提。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说,编辑应是个“杂家”,是个复合型人才。但是,我认为,编辑首先应该是个“学者”。二、编辑自身的知识修养1.专业知识修养科技期刊编辑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其次,要有熟悉和驾驭科学研究动态的能力。编辑的能力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但必须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如果一个科技期刊编辑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修养①,选稿时就不会严把科学性这一关,将来稿原封不动照登,刊发的稿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一则会让读者贻笑大方,认为编辑水平太差;二则会失去读者对刊物的信任,损失不可估量。这样的编辑,要做好编辑工作是难以想像的,因而决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更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2.业务知识修养编辑业务知识,你不去钻研它,总感到“没有什么”。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编辑业务知识,许多人业务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就很难再提高,突破、飞跃则更属难事。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有文字、标点符号方面的,也有科学性方面的。虽然稿件是作者精心撰写的,在知识性上也是经过...  相似文献   

4.
近日拜读了方厚枢先生<听老编辑讲那动人的故事--<编辑之歌>编辑札记>(载<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得知方先生的近况:八十有二高龄的他仍在为主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文集的工作忙碌.  相似文献   

5.
君子之道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代人也要讲君子之道>.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当代人有必要用2500年前的孔孟之道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论语>对君子是怎么要求的吧!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世纪,它呼唤大批新世纪的人才,其中也包括编辑人才.作为新世纪的编辑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编辑的基本功和编辑业务,而且必须熟悉有关或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好专业图书的编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选题组稿,还是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如不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恐怕很难有发言权或加工好书稿.  相似文献   

7.
卞葆 《编辑之友》2001,(4):11-12
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司向全国各出版社转发了中国编辑学会和湖北省编辑学会编写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是出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用以提高编辑工作质量而要求遵守的规范.三年来,<规程>对于稳定编辑出版秩序、提高编辑人员素质、抑制图书质量滑坡现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所评价的那样:"<规程>既是编辑人员的自律要求,又是当前编辑学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今天,面临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社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图书质量仍令人堪忧的新形势,我们重温<规程>,研究<规程>的执行主体--编辑,对进一步贯彻落实<规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编辑的现代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杭 《传媒》2002,(7):43-43
可能是由于编辑自身工作的特点,一直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提高诸如采编策划、版面设计等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水平,而忽略知识与时代是否合拍、同步,是否适应在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范长江说“记者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这对编辑同样适用,而且要求更高。他不仅要掌握全面的新闻业务知识,而且更要不断学习、更新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首先是理论知识。新闻是报道  相似文献   

9.
良师益友惠我良多 说起来,我跟穗芳兄有好几个"同".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同在新闻出版署直属的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应<新闻出版报>之聘做"评报"工作,还同为<新闻出版报>、<新闻之友>、<语文建设>、<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等报刊撰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档案法>对档案工作人员在素质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这一法律规定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忠诚和热爱档案事业,对党和国家交给的工作要尽职尽责;要自觉维护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以及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档案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而外国对档案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也有相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戒庵老人漫笔>的作者李诩(1506-1593)是明嘉靖间一位著名学人,其表字自<四库全书总目>误载以后,一直为人沿误.今据多种史料为之辨正,并详考其致误原因及沿误源流.  相似文献   

12.
段真子 《出版参考》2010,(21):25-26
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近代学者多有考订,如<四库提要辩证>(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撰)等,颇有建树.然前辈所考多为兴致所至,采撷成书,因此未能详尽所有篇目,一些问题也未曾涉及.例如对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杂家类五中<<常谈>一卷>(永乐大典本)的考订,至今仅见<四库提要订误>.作者李裕民先生之考证,主要针对其条目问题,认为"馆臣所辑实为一百条,今残本<永乐大典>引此书八条,其中仅四条已辑,漏辑一半,以此推算,原书当有二百条左右".尽管理由不甚严谨,但<常谈>原有两百佘条的推论不无根据.  相似文献   

13.
校对人员注意力深层机制的研究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字数浩繁、专业领域各异的书稿,在一定的编校质量要求下,校对人员除了要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校对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学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构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健全的身心素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是搞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意品质越好,校对人员对清样差漏处越敏感,越有利于消灭错误,确保校对质量,从而有效解决精品出版物塑造过程的瓶颈问题.为此,校对人员注意品质的改善,是校对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关于校对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态度等方面,对于注意品质等心理因素涉及较少,为此拟就本文.即将发稿时,忽然收到<编辑之友>杂志,当看到刘晓平、张平<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一文时兴奋不已,诸君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通读此文数遍,总觉得谈得不过瘾,故仍坚持投寄拙作,以应和前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旧唐书>具有保存史料原貌的优点,但在编纂与传刻中多有文字讹误,虽有中华书局点校本,但疏漏甚夥.<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中之<<旧唐书>辨证>,是武秀成花十馀年工夫完成的,分九个专题,共三十馀万字,多有独到见解和重要发现,例如改正该书系时讹误约四百条,订补<旧志>讹脱近百处,以及对点校本误校的分析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研读<旧唐书>者所必备.  相似文献   

15.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10,22(2):186-187
每一本好书背后,都会有很多故事.<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讲述的是编辑的故事.从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新华字典>讲起,其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改革开放30年中出版的好书的故事.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出版"智囊",读后可以让编辑同人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系列论证之一>(载<编辑之友>2000年5期)中已经论述了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属反映了概念对象的一般性、同一性、共性.定义虽然本质上是要反映对象的特殊性,但不能孤立地反映特殊性.特殊性必须与共性相联系,才能比较,才能确定,才能表述.好比一位母亲有三个儿子,我们要表述三个儿子血缘上的个性,必须首先明确他们在血缘上的联系(共性、同一性)--他们都出于同一母体.他们的个性不过是同一血统共性之下的差异,即同中之异,从血缘上给他们定位、定义,必然以他们共同的母体作为联结点.知道了同,才能把握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在先,二在后;母生子,母在先,子在后;属生种,属在先,种在后.商品是资本的属,所以,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商品开始.著作(或再创性著作)是编辑的属,我们分析编辑概念也以编辑的属--著作(或再创造著作)开始.明确了定义的属,就明确了种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属的分析向种差的分析过渡.  相似文献   

17.
外国人名出处多源,形态多样,其汉语译名也复杂纷繁,这给编辑工作者带来很多困难.文章分析了外国人名的构成和类别,归纳了外国人名汉语译名的编辑规范,提出了形之有效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有良知的编辑,失之于黑与黄庶不曾有。编辑这一行多见的是灰色失误,我把编辑在学术上的失误,叫做灰色失误,这是一种学术上的硬伤的失误。编辑之误,也有文字语法、出版知识方面的差错偏失,但大多在学术。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以史为鉴",愚意,"鉴"者是读者而不应该是作者.我国史书历来以记实为任务,不加评论.司马迁开始有<太史公曰>,但也仅仅或叙述传说之误,或述说他的感慨.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版协部分老编辑和首都师大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书林守望丛书>第一辑,已出版了.此辑收入10位老编辑的著作,有(<叶至善序跋集>(叶至善著,叶小沫鳊),<为书籍的一生>(潘国彦著),<岁月传真:我和当代作家>(王维玲著),<我的科普情结>(陈芳烈著),<编辑生涯感悟>(林君雄著),<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研究>(周奇著),<编辑的悟性>(郑一奇著),<书林漫步:聂震宁序跋随笔集>(聂震宁著),<期刊:长流的江河>(徐柏容著),<文化的积累与追求>(熊国桢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