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麟 《德州学院学报》2011,(Z1):104-105
在人类的语言思维中,人们往往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来理解认知另一些事物,用一些熟悉的思维方式及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思维概念,这样产生了隐喻。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也会在文学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经验会对隐喻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中隐喻的分析,对中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隐喻表达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是构成词汇多义性的重要理据。Lakoff & Johnson在其著名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理解的概念也越来越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人们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进行表达。这样,在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投射。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正是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恒 《华章》2011,(36)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一个重要概念,体现词汇和语法之间的转换.名词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手段,反映人们对经验世界的不同认知方式.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存在一个概念重构过程以此来理解输入的语言信息.本文以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力图探讨名词化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使用反映了人类的概念体系,人们借助对另一类事物的隐喻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战争因其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日常语言中隐喻的重要来源。运用认知理论对英汉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英汉战争概念隐喻的源领域特征,并通过阐释其向目标域映射的认知构建过程,以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具体地阐述概念隐喻这一概念,并且将其进行分类阐述,在每一个方面都会举出例子来具体论证概念隐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与隐喻这一概念作对比分析,以加深对概念隐喻的理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科通过对诗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鉴赏,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潘琴 《双语学习》2007,(3M):90-9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实质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隐喻理解的多样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语境分析,寻找最佳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称为“映射”.隐喻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从而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这种认知模式很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将隐喻认知规律应用于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是有深远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从体验哲学角度来看,只有通过经验基础,隐喻才能被人理解。由于隐喻概念体系来源于人们的经验,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因此隐喻的翻译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商务语篇的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些抽象概念往往都可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英语商务语篇中的三大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们依据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概念。对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商务类文章时的隐喻意识。  相似文献   

11.
范锴 《中学生物学》2012,28(5):10-11
隐喻是利用已有经验的事物来解释或了解另一新经验的事物.它不只是语言现象,且是认知现象,具有建构的性质.教科书引入隐喻有助于改善传统科学课文“艰难生硬”的印象和促进学生理解新概念.教师可利用隐喻辅助教学,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但若隐喻中的经验是学生陌生的,不仅无助于概念理解,甚至产生迷思概念.  相似文献   

12.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隐喻能帮助人们通俗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隐喻所具有的概念属性与其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的属性为其命名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隐喻能使人们用一种事物体验或理解另一事物。了解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式,强调其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隐喻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实质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隐喻理解的多样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语境分析,寻找最佳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语言中的形容词感觉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认知角度总结出:1.人们往往通过较为直接的感官感受来理解和描述抽象的事物和经历;2.形容词感觉隐喻存在联觉现象并有一定的规律。对五大感觉中的形容词概念隐喻的分析,探明了人体直接的物理知觉与对抽象事物的体验和理解之间的深层联系,并且进一步证实,人类通过隐喻来认知世界,遵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构建概念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人们理解抽象的经济语篇提供了简洁、形象和生动的思维方式。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动物隐喻。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本质,即人们通过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的人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经济隐喻就是人们用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理解和体验经济领域中复杂的现象和活动。汉英经济语篇中存在大量相似或相同的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反映了汉英文化在经济领域的趋同。  相似文献   

20.
汉英经济隐喻的跨文化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经济隐喻就是人们用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理解和体验经济领域中复杂的现象和活动。汉英经济语篇中存在大量相似或相同的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反映了汉英文化在经济领域的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