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览     
以采写人物通讯见长的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郭梅尼在《时代精神人生》一文中说:我感到,报纸上不少人物通讯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写事件的过程上,只见过程,不见思想,只见技术,不见精神。如写科学家,往往停留在写这个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上,写了许多专业技术,结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不解渴。这里,有个如何看待报纸上宣传人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博览     
以采写人物通讯见长的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郭梅尼在《时代精神人生》一文中说:我感到,报纸上不少人物通讯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写事件的过程上,只见过程,不见思想,只见技术,不见精神。如写科学家,往往停留在写这个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上,写了许多专业技术,结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不解渴。这里,有个如何看待报纸上宣传人物的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二、科学性和可读性作为一个记者,在采写科技人物时,我仍时刻不忘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怎么写,写什么,读者才会爱读。采写中,我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段,刻画出活生生的、能感染读者的科学家。有的同志注意了可读性,在筛选材料时,尽抓一些生动的轶闻趣事,忽略了科学性。怎样做到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我感到,关键在选择能够体现科学性的典型细节。  相似文献   

4.
人物专访这种形式早已有之。近年来,由于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喜爱,人物专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人物专访、通讯、消息、特写、散文等有200余篇。我最钟爱的是人物专访,而高端人物更是我常选择的专访对象。在多年采写人物专访的过程中,我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探索,也有感悟。选准采访对象采写高端人物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行业众多,人物众多,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物都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之列。读者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形势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我们选择专访对象的基本标准。西方记者选择专访人物往往…  相似文献   

5.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6.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7.
郭梅尼同志:您好: 您寄来几张科技日报,关于‘顾惠东效应’的四篇连续报道,认真拜读了。读后我觉得:相当好。我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内,从前年开始就极力提倡写‘政治、社会、经济结合部’的报道,也出现了若干篇这样的东西,但总觉得这类稿件‘冒’出来的还不多。‘效应’篇(?)我觉行应属这(?)报道,故非常欣喜。如果我们新闻界都来抓这个结合部,我相信我们的新闻报道面貌会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离不开细节、典型。生动的细节,能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反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迹简介,是会令读者倒胃口的。我采写过一些人物通讯,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如果在采访时发现了好的细节,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激动,忍不住要穷追到底,并使自己的情感溶入动人的细节之中。我体会到,有了好的细节,作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  相似文献   

9.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1.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言说: 有些年青的记者问我:你写的人物为什么那么感人?我想,首先因为我爱他。记者爱他,读者才会爱他.……一个记者,不仅要到现场采访,如果有条件,最好能亲身投身进去,亲自去观察、体验生活.这样写出的稿件,要比间接谈的真切感人得多.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是郭梅尼从事新闻工作50周年。9月20日,她所在的科技日报社举办了“郭梅尼从事新闻工作50周年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原国务委员宋健、科学部部长徐冠华发来贺信,何洋慧、何柞麻、杨乐院士及新闻界著名人士范敬宜等到会祝贺,高度评价了郭梅尼在新闻工作中的贡献。 郭梅尼采写的人物通讯在读者中享有盛誉。她采写过茅以升、钱三强、杨乐、张广厚等许多著名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采写科学家的经验。我们刊发的这篇文章,是茅以升之女茅于燕写的,她生动详实地记述了郭梅尼采写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时的许多情景和细节,读来十分亲切感人。  相似文献   

15.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6.
人物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专访等多种体裁,报道一个人或群体的先进事迹,鲜明地告诉受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人物新闻要写得简明扼要,这就要求写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突出事迹,文章要紧扣主题。 新闻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写他们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人物个性的典型材料来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编辑说:“题材有特点,主题也还算新,可是读过之后,总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他高抬贵手开了“绿灯”,只要求我为通讯的主人公配一  相似文献   

18.
一稿一投好     
《新疆新闻界》去年第四期‘问题讨论’栏提出‘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向题,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稿一投’好。首先,从读者角度看,读者希望的是多看几条新闻,绝不会喜欢重复看两报登载相同的一条新闻。‘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会倒读者胃口。设若在《农家乐》广播了的节目,听过的人物通讯,为时不久又出现在报端,读者哪有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4)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文/候三省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写好人物通讯这一体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而要写好人物通讯,采访是第一关键。如何“挖回”你所需要的材料一是迂回式采访。在确定了采访线索与采访对象之后,采访者一般急于想“挖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大都跟被采访...  相似文献   

20.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