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东部,抗战之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较为发达。抗战军兴后,由于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重心的西移,国民政府、职教人士及教育、实业界均致力于发展大后方职业教育事业,遂使大后方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容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4.
孙更旭 《历史学习》2007,(10):16-16
教材经常提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地位和职能已经不复存在,为了坚持抗战,国民政府决定以地理位置险要、战略价值极高的重庆市作为战时陪都,这样在抗战八年中,以及抗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重庆一直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并发挥着指挥抗战,成为世界战场中国战区“神经中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陈杏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而言,国民政府制订和推行的一些适应抗战和大后方建设需要的有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促使教育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为适应政治上强化独裁体制的...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20,(6):34-39
抗日战争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使婚恋多变无常,由此导致传统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松动乃至重组。在大后方,一些有妇之夫,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与人姘居或停妻另娶,成立家庭的"伪组织",由此出现"抗战夫人"现象。它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抗战夫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有时并不在一个共振频率,这与国民政府的抗战思想及实践效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9.
1943年后,国民政府为适应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征补高素质兵员及提高国内兵员、干部素质等需要,在大后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学生从军运动。该运动发端于四川省三台县,随后迅速遍及大后方各地。运动中大批青年学生志愿参军,对提振大后方民众抗战情绪、转变国统区政治风向和社会风气,以及推动十万知识分子从军运动的兴起和提高国统区军队素质等都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11.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1):106-109
甘肃虽然处于中国的西北内陆,但在抗战前后,外国势力在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面都有渗透。因此,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如何管理好当地的外侨对于稳定国民政府的大后方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教育危机,国民政府为凝聚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抗战,1943年在抗战的大后方贵州等省进行了高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试验。此次贵州省试行的联考制度,具有全国教育考试改革示范作用。此次联考试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代教育评价改革也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作为整个民族复兴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凸显。西南蛮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大量风俗习尚,针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制订和出台了旨在革新蛮区风俗习尚、推进汉蛮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政策。西南蛮区民俗风尚改良运动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既得益于国民政府国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也得益于抗战后方社会、团体、个人的积极参与,资金、人才的汇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尽管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变化职业教育出现萎缩,但与抗战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