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2.
网络版权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数字化作品(digitized work)在因特网上传播成为可能。并且,因为它在信息传递、拷贝和利用等方面的种种便利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当然,也由此引发了作品在网上传播等的知识产权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挑战,与此有关的讨论和研究是近几年来法律界和图书情报界的“热点”之一。 作品在因特网上的传播涉及到许多版权问题“,本文仅就作品的“上载”(up load)和“下载”(down load)等问题,结合有关法律规定和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出版要闻     
国家版权局4月5日颁发《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忡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8年来,我国在使用文字作品付酬问题上,一直沿用国家版权局1990年修订的《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新出台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是我国依照《著作权法》制定的第一部系统反映书报刊使用文字作品付酬标准的规定。该规定与《书籍稿酬暂行规定》相比较,主要作了以下调整:1.取消了“暂行规定”中与著作权法不一致的规定,体现了谁使用谁付酬的原则;2.变指令性付酬标准为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的付酬标准;3.增加了…  相似文献   

4.
试析《著作权法》中“发行”的意义范居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10次使用了“发行”这个词汇。同时,在著作权、使用权、出版权中包括有发行权;在出版、传播等词里含有“发行”的意思。正确理解《著作权法》中“发行”一词的意义,对掌...  相似文献   

5.
网络出版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出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方式。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解释 ,出版即复制加发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 2 0 0 2年 6月 2 7日联合公布的 ,自 2 0 0 2年 8月 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指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 ,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通过网络实现跨地域向公众提供作品和数字化制品 ,即网络出版 ,它可以使公众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  相似文献   

6.
图书出版合同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的复制权与发行权许可出版社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以图书形式使用,由出版社承担印刷与发行费用,并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协议。图书出版合同明确规定了出版者与著作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199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围著作权法》(以下称“原《著作权法》”)对与图书出版合同相关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为了加强保护著作权的力度,与国际著作权保护公约有关规定接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2001年10月27日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原《著作权法》作了修正,并重新公布施行。笔者根据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结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对与图书出版合同相关的儿个法律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品的网络传播和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因特网催生了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  因特网的发展 ,催生了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 ,即将数字化作品放到网上 ,由上网者根据需要选定某些作品 ,并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 ,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在终端计算机上浏览、阅读、观看、聆听这些作品。由作品的网络传播而衍生的一种新的作品使用权即为“网络传播权”。网络传播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效率 ,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另一方面 ,又给侵权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对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合法的传播者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 ,与网络传播有关的侵权案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8.
莫文 《视听界》2006,(2):15-17
我国的《著作权法》通常将新闻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其依据是《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该条文明确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值得探讨的是,时事新闻的概念是否就能涵盖所有新闻作品?将新闻作品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带来了哪些矛盾和弊端?法律究竟应该如何为新闻界、媒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求为新闻作品的知识价值寻求更为规范的法律平台。一、现状新闻专业的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传播。上述新闻概念强…  相似文献   

9.
邹建华 《中国编辑》2005,(5):16-17,31
一、数字出版的版权特征 数字出版的传播途径很广泛,是新兴的、具有网络传播特征的作品数字化的使用方式。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却有两个基本要件第一,必须是经作者同意,以制作复制品形式公开其作品;第二,有关作品必须被复制一定数量,能“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从著作权法上说,这是出版包括数字出版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戴哲 《编辑之友》2016,(5):89-94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首次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作品的概念,该作品的概念包含了“独创性”“固定”要件和智力成果3个基本要素.然而,“独创性”中的“独立创作”在逻辑上是一个表示关系的范畴;“固定”要件体现的是作品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要素都无法描述作品的客观性质;并且,使用智力成果作为作品的属概念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该要素甚至可以包含思想,因此,这三个要素都未能展现作品的本质属性.为了重构作品的概念,应当将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创造性的表达”,为了厘清作品与“独创性”“固定”间的逻辑内涵,应规定“著作权法保护已经固定在有形载体上并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沈仁干《我国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和著作权客体》一文(发表在本刊1991年第3期第19~22页)对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二款“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含义作了解释:“‘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指的是未曾在其他地方发表过,将作品以出版、发行等方式公之于众的行为发生在中国。还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首先发表’,并不包含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的30天内在不同国家同时发表均视为‘首先发表’的概念。”本人对照199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发现沈仁干同志对“首先发表”这一概念解释不当,也不够全面。现将《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节第二十五条全文摘录于下,作为订正。  相似文献   

12.
郭栋  吴兰兰 《青年记者》2017,(29):27-28
如今,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IP产业链逐渐形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版权问题一直如影随形.2001年以来,我国修订著作权法,出台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等,还连续开展了13年“剑网行动”等保护数字版权.  相似文献   

13.
期刊社对期刊是否拥有著作权?我国于1991年6月开始实施的《著作权法》第14条是明确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在第32条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中又否定了期刊所发表作品编辑人的著作权。在1992年9月颁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对国外期刊采用了“超国民待遇”。《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对期刊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又作了有别于书籍出版的规定。为此,呼吁国家版权局与广大科技编辑们应加强著作权意识,要求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修改相应的著作权立法。  相似文献   

14.
未经著作权人允许,他人是否可以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其作品,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明确地予以禁止。但是,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还存在需要根据实际予以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之不足,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一、具体实例作者甲撰写了一本关于报刊编辑工作实务的专著。在该专著中,作者甲从有关出版方(设定为“乙方”)找来若干有关作者自投稿的原稿(含未刊稿和已刊稿之原稿,以下统称为“稿戊”)及刊发稿,全文完整地引用这些稿件…  相似文献   

15.
试论档案编纂资料的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编纂是按照一定的题目对档案史料进行收集、挑选、加工、编排和评介,以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方式提供档案为社会利用。正确归属与行使档案编纂资料的著作权,对于调动档案馆和档案馆员的积极性,推动档案编纂事业的发展,促进档案社会价值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档案编纂作品的法律地位从档案编纂资料的形成过程与表现形式来看,应属于《伯尔尼公约》第二条第5款和我国新《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汇编作品”以及我国旧《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编辑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为了阐述上…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速度,但是同时也给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挑战。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有适当调整。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7.
面对“麦莎”来袭,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和杭州网,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次携起手来,联合推出了一个特殊的电子版——“抗击‘麦莎’网上特刊。该特刊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报纸电子版和PDF版。常规的报纸电子版和PDF版,其上网发布的时间都在报纸出版之后,而此次推出的“抗击‘麦莎’”网上特刊,由三报一网的记者随采随写,并在杭州网上随时发送,其新闻上网发布时间大大早于报纸的出版时间,从而真正实现了突发事件的及时滚动报道。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法(即版权法)是确认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某些特殊权利,规定因创作、传播和使用作品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制定著作权法,建立著作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作者对其作品享有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也保护了为作品的发表与传播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传播者的合法权益。我国1990年制定的《著作权法》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主要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9.
刘影 《电子出版》2001,(4):29-31
网络问世以来,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充实的传播内容引起传统媒体的恐慌,传媒业界一片惊呼“狼来了”。而如今“以比特为文字载体,将文字以字节的方式刻在因特网上”的网络出版也同样在传统出版市场激起阵阵涟漪。有人称网络出版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有人认为网络出版为传统出版开辟了一条全新而灿烂的道路。 2000年美国小说家Stephen King的小说《骑弹飞行》(Riding the Bullet)作为第一本只发行ebook,不发行印刷版本的书,在电子书籍销售史上创造了传统出版界所没有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剽窃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一部分 ,原样照搬或加以改头换面 ,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出版。这种行为违反著作权法 ,损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作品创作者与传播者的合法权益 ,严重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是一种“海盗行为” ,对社会危害极大。   一、案情介绍1980— 1996年 ,S出版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 ,历时 16年陆续编纂出版了反映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大型工具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1— 5卷 (以下简称《手册》) ,共计 75 0多万字 ,1997年获全国科技图书奖二等奖。 1999年该社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