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既博且专” ,但“博” ,不可能无所不知 ,“专” ,也不一定强于作者。因此 ,发现并克服盲点 ,拓展知识视野是编辑人员永恒的主题。   一、常见的盲点1.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盲点编辑人员一般是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然后再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编辑。具有一门专业知识并不等于精通该学科 ,也不等于就能完全胜任该学科稿件的编辑工作。如一位学历史的编辑竟然认可了“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 ,殊不知“六朝古都”是指南京。又如一位冶金专业的编辑随意将有关混凝土材料学中的专业术语“高炉矿渣”改为“高炉渣”等等。…  相似文献   

2.
"专"是编辑创新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这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话题。编辑创新素质的前提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做到既博又专,且博中求专。所谓博,就是在一个相对广泛的领域内有比较广泛的知识;所谓专,就是在一个相对窄的领域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的博,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编辑的专。编辑只有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能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素质,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3.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辛静 《新闻通讯》2013,(10):61-6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走产业化、集团化的道路是出版业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对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了能适应新时代出版业对编辑的需求,应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笔者认为图书编辑在具备基本的业务功底和专业素质基础上还应提升以下几方面素质。一、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界。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每天都有庞大及多样性的信息产生。图书编辑要根据新时代所提供的广阔舞台发挥自己的能力,首先就要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平时的工作、学习,集腋成裘,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积累学识的厚度。此外,图书编辑还要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所涉及专业领域来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从实践来看,编辑需要广博的知识,也必须学有所长,在专业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对某一领域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不仅掌握该专业的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5.
科技编辑的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范 《编辑学报》2008,20(5):450-451
21世纪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呈现出三足图钉型的结构特征.其知识结构由三维构成,即专、博、新三者的有机组合.专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博是指广博的基础知识,新是指处于前沿地带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将"新"从专和博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新"决定着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和新颖化程度,必须予以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6.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界有很多老前辈讲,编辑是杂家,邓拓同志曾写过专文《欢迎“杂家”》。他们所说的“杂”,都是指编辑本人的知识应该广博。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观察,我们感到,一个编辑知识面广,了解的东西多,对编辑工作确实大有益处。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勿庸讳言,在过去的提法中,对于编辑知识的杂与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地似乎把侧重点放在杂这一面,即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现在看来,对这种理解有重新考虑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王蒙提出“学者型作家”,天津编辑林辰随之提倡“编辑学者化”,即要求编辑应是“专家”抑或“学者”。自此,“编辑学者化”便成为编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此问题,业内人士在当时就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过讨论,引起过争鸣,时至今日,这一口号已经被沿用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的理论专著。林辰先生所谓的“学者化”,指编辑具备既专且博的能力,即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学之外对某一学科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对编辑工作中所负责学科及其相关领域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科研功力;能成为某学科…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素质如何,是一个出版社有无生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编辑素质包括思想的、知识的、业务的,以及智能等多方面。在编辑的知识素质方面,出版界曾展开过广泛而深人的探讨,例如在专与博、精与杂的问题上,现在意见趋向于一致了。但是在编辑智能的探索上,还正处在起步阶段。实践证明,智能在编辑素质的诸因素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智能?智能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可见,一个编辑具有专业知  相似文献   

10.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  相似文献   

11.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作为研究编辑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的知识结构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编辑的知识结构首次提出编辑客体理论和编辑主体理论的概念,认为编辑知识的专应由这两部分组成。阐述了博的内涵,博与专的关系。建议编辑人员以编辑客体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吸附其他知识单元,构筑"π"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3.
顾玮 《新闻实践》2013,(9):66-67
专副刊不同于正刊。它没有固定的供稿渠道,为专副刊撰稿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作家。一类是普通作者。前者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较强;后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投稿者,专业造诣和文字表达能力虽不及前者,但他们来自基层,来稿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都是在生活中偶尔有所感才拿起笔来。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两种作者并不是“排排坐”出现在每位编辑面前,而是需要编辑通过或明示或暗示的约稿手法,把他们吸引到专副刊阵营里来。“读书”是宁波日报的专副刊版面之一,笔者在多年的编辑过程中,逐渐探索积累了一些组稿心得。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简言之:横求其博,纵求其渊。这两句话,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当好记者、干好编辑的。今年6月,安徽省对部分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评定职称的考试,考试内容大多是基本常识,可是有不少同志不及格,尤其是文史方面不及格者更多。究其原因,有的同志平时读书甚少,长期以“干”代“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考起来傻了眼。  相似文献   

15.
人才学研究表明,大凡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都有较为完善和合理的智能结构。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莫不都是如此。那么,对于一个编辑工作者来说,是否也需要有比较合理的智能结构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以往,人们对于编辑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讨论已经比较充分了,例如对博与专、杂与精、动与静等问题的认识上,大家的意见基本上趋于一致。特别是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知识面要尽可能地宽一些,并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等观点,已被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工作的需要,新闻记者接触的事物极为广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著名作家叶圣陶70年代曾说过,记者、编辑应该成为杂家,这是极有见地的。 然而,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笔者认为,这需要经过一个先专后博的过程。 首先,知识要专,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 新闻工作者要甘于寂寞,在一定时间内,应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个专攻点上,使自己首先成为“偏才”,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内行。这方面新华社记者周君谦、《长江日报》记者夏发就是较典型的例子。 周君谦长期从事治理黄河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他下功夫搜集了黄河沿岸各省、区地方志记载的水旱灾害、碑文、传说等方面资料数十万字;积累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水文、泥沙、雨量、灌溉、航运、电力以及水利勘测、水土保持等方面资料数十万字;收集了历代名家咏叹黄河的诗文数十万字。同时,他还从报刊上剪贴了有关长江、珠江、黑龙江、淮  相似文献   

17.
编和撰老一辈的编辑,众口一词:干编辑这一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当“杂家”,要“杂中有专”,“专中有杂”。一些老前辈,同时还举出邹韬奋、徐铸成、王利器、何满子、周振甫、赵超构(林放)等人为例,并加以说明之、阐释之。对于此,笔者常有所感,亦常有所思。一个干编辑工作的人,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仅凭着自己居于作品的“裁判员”和“评论家”的地位,就轻易地去肯定  相似文献   

18.
吴杨  周海忠 《出版参考》2016,(10):42-44
技术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劳动生产方面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与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编辑与校对工作都是技术活,历来被比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国还专门设有出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相似文献   

19.
编辑人员,尤其是图书编辑人员,究竟应该以何种专业为专业?应该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平?出版界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编辑人员首先应该专于编辑学,专于出版学。这种专既是博于各种学科之上的专,又是所有编辑人员并不因人而异的专”。因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专”(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第四章第11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诚然,如同教学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教学法、教育学一样,编辑人员也必须了解和研究编辑学、出版学。但是,编辑人员所编辑的图书,主要的和大量的毕  相似文献   

20.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