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基础;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精神文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前提;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政治保证与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想目标."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体现,开拓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只有这样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最高形式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条件。我们要在加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这个目标和任务要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阶段。它不仅要建设先进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实践"三个代表"与科技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当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也只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才能确立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使科技创新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7.
二十、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与此相适应,又有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统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主义亦如此,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相应的建设就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二十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三者的关系如何它们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二十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地位、作用、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邓小平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也是我们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好的重大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发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0.
论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文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所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确立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要以文明建设为取向,通过全面开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