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上采访想到写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明代杨继盛遗书”首批登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次是被杨继盛不畏强权,不惜舍身,敢于与贪赃枉法的奸相严嵩直面交锋的勇气与精神所震动。杨继盛是于1555年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的一天,被从关押了三年之久的监狱中押往北京菜市口杀害的。杨继盛生当明代后期,那时尚无照相留影,他的真切的面容我们自然无由得见,但好在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杨忠愍集》,以及“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尤其是其中他致妻儿的亲笔遗书墨迹,可以使我们睹其字如见其人。为此,本刊曾和收藏杨继盛遗…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批碑刻拓本,系南桂馨旧藏,一些拓品捶拓时间较早、拓品质量较高、世间稀见,对世间所传文字有所补苴.例如,欧阳修撰的《薛睦墓表》拓本,可补正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文忠集》和《山右石刻丛编》的缺文.黄庭坚撰的《东崖题记》拓本,可补《山谷题跋》和《山谷别集》之缺,解《八琼室金石补正》之疑.拓本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国家图书馆藏有石柱整幅拓本和经折装初拓本及墨迹上石前双钩搨本三种不同摹刻形式的《兰亭八柱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六帧,加之命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本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本八种,刻于八根石柱上,即《兰亭八柱帖》。柱石原在圆明园,现存中山公园。经对馆藏《兰亭八柱帖》三个版本比较,发现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岩野先生集》十卷,卷前三卷,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永历四年(一六五○年)刻本也,顺德陈邦彦撰,邦彦与陈子壮、张家玉为吾粤明季三忠之一,《明史》有传.目录:文四卷、诗四卷,《易疏》二卷,后署"不孝男恭尹编次,海丰叶维阳许山、番禺陶璜若子校刻."凡三行,次叶有恭尹撰跋."卷前一:恭尹撰《先府君岩野陈公行状》、薛始亨撰《陈岩野先生传》、屈大均《顺德起义给事陈公传》,注云:'载《四明成仁录》'"卷前二:"《永历二年八月请恤疏》、《永历三年三月请加恩  相似文献   

5.
抱着某种特殊目的而故意删改古书和他人的著作,这早在编纂《四库全书》之前,就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乾隆皇帝弘历并不是“始作俑者”。上次《闲话》提到的弘历批评四库全书馆所进的《宗泽集》和《杨继盛集》,其原本都是康熙年间经过删改的刻印本。清初潘耒编刻其师顾炎武的诗文集及《日知录》等遗作,对于原稿也作了许多窜改和删削。章太炎为黄侃《日知录校记》作序,很有感慨地说,潘耒是顾炎武“门下高材,造膝受命,宜与恒众异:乃反剟定师书,令面目不可全睹,何负其师之剧耶!”接着又说,“盖亦惩于史祸有屈志而为之者也!”清初大兴文字狱,图书编刻者  相似文献   

6.
赵明诚《金石录》目录记有牛嵸题朝阳岩诗刻一通,历代方志因袭著录,自赵氏以下迄未有人得见真拓。《全唐诗》卷五四二录牛丛《题朝阳岩》一首,诗云:"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学者或误解为题咏晋祠之作。今经笔者亲临勘查,见其诗刻真迹仍在,文字内容大致完好。以拓本校诸书,诗题、诗句、作者均有讹误。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蓝田县南六公里一带,大山连绵,奇峰突兀;中有流水环凑沦涟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便是世之所谓辋口。辋口南有川曰辋川,唐诗人王维曾经隐居此地;其所居止称辋川别业。 从王维《辋川集》序可知其当日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等凡二十处。时隔千余年,诸游止虽已尽成丘墟,然尚有蛛丝马迹可循。倘若按现存的明万历丙辰郭漱六刻宋郭忠恕《辋川图》临本石刻拓本或万历癸卯王邦才刻《辋川图》总图石刻拓本,去按图索骥,仍可窥其大端。  相似文献   

8.
陈衍又名陈石遗,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刻书家。他以“石遗室”之名刻印自己及家人的著作,人称石遗室刻书。梳理陈衍石遗室已出版和现存文献的种类与内容,与三明学院图书馆存藏的陈衍石遗室雕版进行比对,理出不同之处,分析阐述其中原委。石遗室雕版弥补了文献不存的缺憾,是补充与完善现有《石遗室丛书》目录和石遗室刻书目录的原始实物档案资料,亦为陈衍文献整理与相关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它传承至今极为不易,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徐乃昌旧藏清光绪拓本《龟兹刘平国刻石》属于刻石之第一期拓本。拓本天头处存有刘富曾过录的施补华《刘平国碑跋》,过录本题跋同诸种刊本题跋在文本内容方面存有较大差异。拓本地头处存有蔡源清过录的刘贵曾对此刻石的研究,其内容为据四分术推算刻石中"八月朔日"为"甲戌"的详细过程。此外还有陈大镛的一则题记。拓本中所见诸跋皆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拓本也可为徐乃昌与刘富曾、蔡源清、陈大镛的交游研究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12.
王丽霞  朱鸿 《图书馆杂志》2011,(8):95-96,113
对《海宁图书馆藏金石拓本》所收之金石文献作梳理分析,论述了海宁法帖碑拓之源流、特色及其补正、裨益于地方文化的史料与文献价值,探讨了利用传世拓本服务于当代地方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正明胡广等辑《春秋集传大全》,收入《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春秋总义之属,凡二册。"校点说明"言:"以明永乐内府刻《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为底本(1),以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汪氏《春秋胡氏传纂疏》列为参校本。"(2)卷三十七"鲁哀公十三年"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条下疏文,"陈氏曰:‘黄池之盟,不书吴晋之盟,《春秋》修讳之’",  相似文献   

14.
一、谭莹与《粤雅堂丛书》《粤雅堂丛书》乃伍崇曜所辑刊。伍祟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商名绍荣。广东南海人。据宣统《南海县续志》所载,他的父亲"多财善贾",相当富有。伍氏承其家业,经营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曾被清政府授予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候选道、加布政使、荣禄大夫等职衔。同时,他又乐于捐赈、捐饷、均摊、假货,不可胜计,但他身后享有盛誉的,却是刊刻秘籍巨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招揽人才,校刻古书。其延同邑谭莹为辅导,先后汇刻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等,所刊刻之丛书为南粤之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粤雅堂丛书》。  相似文献   

15.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编撰《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虚受堂文集》。  相似文献   

16.
2016年6月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上,《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拍下了2070万的高价,开创了拓本类拍品的最高成交记录,令人惊叹。拓片这样值钱,莱子侯刻石更是价值连城,它曾长期保存于邹城市孟府档案馆,是一件国宝档案。刻石是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隶书,纵48厘米,横70.4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层岩,刻石隶刻7行,每行5字,计35字。内容是:“始建国天奉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勿坏败。”  相似文献   

17.
《毛诗》注文与疏文合刻始于越刊八行本,但久已不传,唯台北故宫博物院尚存一日抄八行本残本,乃杨守敬于日本访书所得之旧藏,鲜为人知。世所通行的《毛诗注疏》皆属于十行本系统,较之前者,多有疏漏。本文对日抄八行本作简要介绍,并通过将之与单疏本、宋刊十行本以及传世诸本相比较,在考辨异文的基础上,探讨该本对于了解《毛诗注疏》原貌、纠正传世本讹误、考索版本源流与嬗变、保存《毛诗正义》异文等方面的文献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嘉谟作为晚明科举士子中的一员,纂刻《孔圣家语图》不仅具有个人特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普适性,充分反映了晚明的社会文化风气。《家语图》初刻于万历十七年,后经吴氏增改,通行本方才付梓。在尊孔重儒、明黜异学的时代背景下,吴氏出于自觉的卫道精神及其欲借刻书以图仕进的私人因素,纂刻《家语图》便在情理之中,这对认识明代大量刊刻儒书的现象不无启发。《家语图》并非吴氏所标榜的“图按圣迹之遗,文仍王本之旧”,实乃吴氏拼凑而成,由此可窥探晚明刻书伪窃之风。是书刊成后,多有衍生本出现,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方面与世人轻信吴氏之言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此书具有一定的文献、艺术与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粤雅堂(南海) 业主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南海人。邑廪生,以赈捐赐举人,后加布政使衔。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筑“远爱楼”为藏书之所,构“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伍氏刻书,重视乡邦文献,偏好孤本秘笈,内容涉及经、史、子、集、丛书,凡传统学科之门类都有。所辑刻各书,错讹脱夺极少,雕版精良,形式大观。尤以辑刻《粤雅堂丛书》为人称誉。不愧为清代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刻书家之一。伍氏的刻书活动,从道光十一年(1831)起至同治二年(1863)止,持续了三十余年,前后辑刻达二百多种,二千余卷。所见有:《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一百八十五种一千三百四十七卷。(17)(20)《岭南遗书》六集五十九种三百四十八卷。⑨⑩(17)(20)《楚庭耆旧遗诗》三集七十四卷。(15)《粤十三家集》十三种一百八十二卷。⑨⑩(20)《金文最》一百二十卷。⑨《舆地纪胜》二百卷。⑨《西湖书院重校史论丛编》四种十一卷(清)刘口辑。(20)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博物馆藏沈曾植捐赠《兰亭序》拓本有40余种之多,通过整理识读这些拓本册页中的题跋批校,可以看出沈曾植的日常书写与艺术表现之间,既有不疾不徐的工整与翻覆跌宕的潇洒之差别,又有学理与实践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本文遴选了11种《兰亭序》、2种《圣教序》和5种刻帖,通过沈氏的只字片语,并结合对应校参,补充了许全貹、柳岳梅整理的《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和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来探寻他的点滴书学思想。沈曾植的以学养书,开拓了乾嘉以来学人书法的格局,也正是他在实践中的诉求,促使他用自己的眼光和审美导向选择青睐的碑版刻帖,并不一定严格按照版本学上的优次排序,甚至在鉴定上并无太多见解,但却能用帖与帖之间的比较和溯源作为他独有的方法来认识各类书体间的流变,进而用书法的风格断代作为他目鉴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