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对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本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概念的主流认识,运用矛盾运动的观点,通过宏观的教育与社会层面、中观的教育与受教育层面以及微观的(学生)个体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层面的讨论,当代国外有关教育概念在认识上的分歧与变化,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四个命题,并认为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是教育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2.
赵康 《学科教育》2011,(2):60-6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汉语国际教育内涵的认识不仅是语言概念的推演,还应该是实践过程的凝练与升华。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现有规定,通过理清其概念理解的偏差,深化对汉语国际教育内涵的认识,可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的概念从等同于教育测量、测验,扩大到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再到“考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造成教育评价概念变化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学习理论变化的因素。分析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深入理解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同认识进行整合,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概念以及理解这一概念内 涵应把握的五个层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  相似文献   

8.
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对于重新理解与阐释“教育”概念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他的符号概念我们可以延伸出“教育是一种符号传递及生成的活动”这一本质认识,他对于“普遍范畴”的划分、符号的三重划分(符号三分)等理论还引导我们对“教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内部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打开对“教育”认识的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国际理解教育概念产生于在20世纪40年代。当今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只是从现实层面阐释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对其思想来源的研究。本文基于杜威的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探究其民主社会思想与教育哲学观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与启示,为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教育学话语中经常遇到的日常概念,对实践的混乱使用与表面理解正危及着对教育之实践特性的根本理解;教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意指与使用是有条件的,而非泛泛所指;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使我们有条件理解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常为人忽视的内涵,这就是:教育学的实践概念只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即人与人关系及其意指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的实践;这种实践立足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中介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归根于精神生产。只有在此意义上,实践概念才能具有教育学意义,教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这一“戈耳曼之结”方能解开。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与教师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是深化新课程的主体力量,而教师的观念则是教师能否成为主体力量的主要因素。就实施新课程而言,教师所需要的观念,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与新课程实施有关的宏观背景的根本认识,即宏观观念层;第二个层面,是对与学校教育中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核心要素包括学校课程、学生、教师自我观、学习观等关键概念的根本理解,即为中观观念层;而第三层面,是对与具体实施新课程有关的学科教学、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即微观观念层。本文重点讨论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所需要的中观观念层。  相似文献   

12.
盲和扫盲问题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去理解和把握。本拟从对盲概念的认识,对扫盲教育概念、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扫盲教育过程的认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国际社会扫盲教育问题的认识过程,以为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认识和更加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超越了传统数学教育的认识局限性,但在透视数学教育问题的时候由于相关概念定位不当,某些相关研究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颇.从数学文化与后现代文化、数学史、传统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梳理过程中,提出了数学的文化相关性与文化不相关性概念.对数学文化精神不恰当的认识定位、偏见和极端理解,将会对数学教育造成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过渡的侨梁,但它不可能达到供幼儿园教师直接运用的操作性水平,其间的转化尚需我们在认识层面进一步加强对《纲要》本身的理解与认识,更需要我们在操作层面上有对蕴含着某一观念的实践的运用策略和智慧。这种理解与认识,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逐渐深刻与巩固的;这种策略与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一时期,翻转课堂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技术层面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好像与以往的网络教学平台、网校、空中课堂没有太大的区别。许多学校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加上微视频,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不大。这些认识都是源于我们对于翻转课堂概念理解存在的误区,实际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原有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它改变了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认识,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教育学话语中经常遇到的日常概念,对实践的混乱使用与表面理解正危及着对教育之实践特性的根本理解;教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意指与使用是有条件的,而非泛泛所指;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使我们有条件理解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常为人忽视的内涵,这就是:教育学的实践概念只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即人与人关系及其意指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的实践;这种实践立足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中介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归根于精神生产。只有在此意义上,实践概念才能具有教育学意义,教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这一“戈耳曼之结”方能解开。  相似文献   

17.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技术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教育技术学家的理解可以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认识教育技术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国家12所大学的71位教育技术学家做了调查,旨在揭示专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有何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学的作用大多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不同国家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的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以前,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对各种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直觉的理解与认识与大部分的科学观念是不一致的,因此被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本文主要调查初二学生存在的电学的前概念,为初中电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它包括政治主体如何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高度思辨的问题,也立足于教育者如何优化认识的效果,以期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三个层次:政治主体、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转化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来讲,政治主体属于认识层面,教育主体属于解释层面,接受主体属于接受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