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冯晶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1,(6):124-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而传播总是与传播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传播环境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地区"贤孝"的传播环境的变迁,探讨传播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传播情境下非物质文化的流变和生存呈现新的样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读解典型区域民俗文化样式"花馍"在遭遇现代审美和消费诉求时的传播偏向问题,认为集体价值身份与个体审美价值的二元对立是其传播机理的实践症结。基于此,建立区域文化传播的保护机制,尊重文化传播的根本规律,拓展丰富的媒介传播方式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邹争 《声屏世界》2017,(3):55-5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本文探讨地方电视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档案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昂  史江 《兰台世界》2008,(10):9-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保护和延续其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档案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阶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涛  钱钰 《传媒》2015,(18):75-77
文化遗产传承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有将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历史传统.当下, "活化"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但彰显了影视传播对"活化"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为丰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权玺 《文化遗产》2016,(2):15-22
论文以CNKI中1997-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按照文献的时序和词频分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研究分期;同时,在对研究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后,推导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两个主导性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之上,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进一步探究了2007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聚类,并提出:传播学视域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遵循业已形成的两大主流话语体系;未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演进,将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带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本文立足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以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例,通过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分析设计出四种新媒体传播方案,通过AHP层级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过程,得出适于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优化传播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境况不佳.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这一观点,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影像转化"过程中的本体性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实现话语权的双向契合、编码层的紧密缝合以及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王留群 《出版广角》2021,(16):77-79
新媒体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保护提供了便利,其中,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了新窗口.文章通过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传播渠道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其经济自立自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各国的民族特色至关重要,本文就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崔晋 《传媒》2017,(22)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应用较多,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较少,本文试图就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加以探讨,通过一项实际应用项目来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用研究,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李昂  史江 《兰台世界》2008,(5):9-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保护和延续其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档案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阶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卧龙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调曲"的继承与发扬,对于南阳曲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鉴于当前"大调曲"面临的诸多困境,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卧龙区档案局(馆)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调曲"保护工作中,不断尝试、探索,对卧龙区"大调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试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权玺 《青年记者》2016,(9):75-76
社会化媒体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历程,便一跃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电影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对于文化的呈现是多元而包容的,因此,在其单纯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微电影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而全球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既有空间上的剥离,也有时间上的弥散,还有人文层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20.
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保护工作重要性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指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并通过参与"申遗"中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