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网站、项目、法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遗档案式保护仍存在保护意识不强、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及非遗项目分散等问题。基于此,为实现非遗档案式保护,需要强化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建立档案机构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构建科学的档案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4.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当前,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南京市非遗档案建设首先要从档案建设视角下分析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能够完善档案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6.
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北京档案》2011,(3):2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据库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档案资料和信息资源收集、管理、利用的主要手段和主流趋势,但在现阶段非遗保护中,档案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存在着空白点。档案部门理应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高度,以更为积极的态度,以档案管理的专业方式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发挥作用。本文对北京市部分综合档案馆涉及非遗的馆藏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试图阐释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的动因,并提出了档案部门建设非遗数据库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层次较低、非遗开发路径较为单一、对非遗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机械化生产方式消解非遗产品文化个性及非遗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促进和保障我国非遗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共赢共荣,必须正确处理好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的关系、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非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非遗产业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戴雨悠 《声屏世界》2016,(11):34-36
2011年6月,我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和文化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为积极配合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江苏省文化厅分批次下达文书让江苏各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2014年,大型非遗专题片《非遗江苏》项目正式启动,2015年春节期间在江苏国际频道播出。一经播出,便获得关注。本文试图对《非遗江苏》进行解构,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张智妍  郭枫 《东南传播》2021,(1):100-102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对非遗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要求,非遗在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社会非遗的全新样态,合理的制度构建是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前提。基于非遗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开明利己主义指导下的非遗财产权保护符合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双重要求。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在非遗类型化的条件下对适配市场化发展的非遗进行财产权保护,在为其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的同时还能激发其内生性发展动力,以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冯丽  戴旸 《北京档案》2015,(5):23-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何屹 《兰台世界》2015,(8):79-8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形成大量载体各异的非遗档案资料。非遗档案具有区域性、多样性、活态性、成套性等特点,档案部门按照非遗档案特点,借鉴国内外非遗档案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文献管理方法创新非遗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16.
孟志军 《今传媒》2023,(8):100-103
目前,影像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工具之一,在传承传播、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团队组建、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针对非遗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非遗影像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遗的无形性、活态性、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保护与传承的难度较大。为此,可以借助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记录方法,将活态的非遗固化至一定的载体,形成非遗信息资源,进而通过整理、保管等措施为日后提供利用,即非遗档案式保护[1]。201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  相似文献   

18.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现有非遗数据库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主题不够鲜明、数量与种类不足、分类较为杂乱、检索途径较单一、单馆建设为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提高对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认识,充分挖掘和整合非遗资源,提高非遗数量和种类,从用户角度构建非遗资源分类体系和检索途径,走联合共建共享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现有非遗数据库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主题不够鲜明、数量与种类不足、分类较为杂乱、检索途径较单一、单馆建设为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提高对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认识,充分挖掘和整合非遗资源,提高非遗数量和种类,从用户角度构建非遗资源分类体系和检索途径,走联合共建共享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