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2.
刘尚恒 《图书馆杂志》2000,19(6):61-62,52
丛书作为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专类图书,以其特有的汇集功能,尤其是汇集那些篇幅短小、史料价值高而从无单刻行世的笔记杂著,或者汇集过程中精择珍善本,重加校勘的丛书,向为文人学士所器重。张之洞说:“丛书最便学者”,“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书目答问》卷5《古今合刻丛书目》),最具代表。丛书刊印在我国至少有千年的历史,延至今日,  相似文献   

3.
编纂丛书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编纂丛书就是把单种书籍按照一定体例和原则汇编为一套书。丛书有综合性的,也有按照年代、地域或专业等汇编的。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南宋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悟》,以后历代都有编纂。1959年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收宋至民国丛书二千七百九十七部。  相似文献   

4.
漫谈丛书     
我国是书籍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历史上当然也是书籍出版卷帙最多,特别是大部头书籍出版得最多的国家.丛书的出版亦不例外.从南宋到清末,流传下来的丛书就有千种以上,其中不少是卷帙浩繁的大部头丛书,对于保存文献有很大的功绩.古代丛书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是庞杂,在庞杂中保存了许多容易被人忽视、容易散逸的书,如不收入丛书流传下来,肯定早已失传了.如宋代左圭所辑的《百川学海》(开始刻印于宋咸淳  相似文献   

5.
子是传统目录学四分法中的重要一支,子书在中国图书史上也以数量庞大著称.自从丛书诞生以后,子书就因其地位重要而被各综合性丛书所收录.但专门以子书为收罗对象的子类丛书至明代才出现.明代后期、清代末期和民国年间及现当代是子类丛书编刻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杨洪升 《出版科学》2007,15(6):72-79,83
缪荃孙好古若痴,终生勤于编刻丛书.在选本上,他注重罕见之书,以及习见之书版本后出转精者,注重乡邦文献,以及有价值的零星小品与讲究实学的典籍.所刻各书,在校雠上用功甚巨,在辑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刻书有严谨的校刻程序,所刻丛书质量皆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沈善登编刊的<豫恕堂丛书>为基本依据,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书籍刻印过程中从写样到红印这一初刻试印阶段的基本程序.论文大致复原了写样、校正写样、刻版、红印、校正红印样直至修版、局部再红印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并勾稽了<豫恕堂丛书>中保留的诸如刊刻工价、版面字数计算法以及著作方与写样、刻印方的事务纠葛等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谓:“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而今文学又实从考证学衍生而来。”(《清代学术概论》)梁氏就清代整体学风而言,谓清学之主流即“考证学”,大抵不错;若细究起来,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则几经嬗变,呈阶段性特点。而此“阶段性特点”,从清代各时期大量汇刻的丛书中可窥见其端绪。因此,清代的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下面拟分段就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各时期学风与丛书之特点,略作考述,藉以阐明其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潮,清代初期一个文学家兼编辑家、出版家.他从迁移扬州到晚年,对图书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编刻了《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总共编刻图书几十种.他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图书编刻事业,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本文以《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主要编纂著作为例,对张潮的编辑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丛书是一宗刊刻数量相当大的专类图书.据估计,我国从雕版印刷发明到辛亥革命为止,瑞存古籍约有十五万种之多,而丛书一类所收约有五万种,未收的佛藏汇刻及新式丛书,以及待补入的丛书,其子目估计约一万种,占整个古籍的三分之一,它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的重要文献.显然,研究古籍丛书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图书馆研究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不可小视的一块阵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法政丛编》是近代中国第一套正式出版的大型法政丛书,开辟了西法东渐的新格局,对中国近代法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学的生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该丛书的编译者、编译方式及出版情况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厘清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12.
丛书的起源     
丛书之名,起于唐宋,但丛书之实源于何时?学者一般认为宋人俞鼎孙《儒学警语》、左圭《百川学海》为近世丛书之源(参见《中国丛书综录·前言》)。笔者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丛书之实,早在六朝已具。丛书成编,实乃"统群书为一书"(叶德辉语),而冠以总名,总名下的每一部书又独立成部。根据这个原则,六朝时期出现的丛钞众书为一编,实开丛书之先河。如《隋书·经籍志》载葛洪有《史记钞》十四卷,《汉书钞》三十卷,《后汉书钞》三十卷,这三种书虽为节录原书,但合钞在一起,近似于后世的丛书。《隋志》又著录《三仓》三卷。《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类和著录两个角度对丛书分类著录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丛书的分编处理应分别立于“分类”和“著录”两个基点进行,每个基点的“集中”、“分散”与否应根据丛书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郑云艳 《出版科学》2018,26(1):116-120
商务印书馆自1935年开始辑印《丛书集成初编》,但该丛书出版计划因战乱而多次被打断,因此之后学界对其原出版计划颇有争议;此外,学界亦鲜有提及《丛书集成初编》海外征购情况.普林斯顿大学藏《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含该丛书英文征购信息,及商务印书馆海外联络处介绍.这些内容可以弥补当下学界对《丛书集成初编》海外宣传及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海外市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宋。到了明代,刻丛书之风盛行。《格致丛书》是明末较重要的一部丛书。但这部书被刻书的人弄得歧异很大,情况非常复杂。现就所能得到的资料对这部丛书及其编者胡文焕作一些查考。  相似文献   

16.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叶德辉是活动于清末民初的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刻书家。叶德辉利用其版本目录学的知识,从家藏中择取了罕见图书,将它们刊行于世,后又将所刻单行本结集成七套丛书。本文介绍叶德辉所刊刻的七种丛书,对其所刊刻丛书的特色和成就,本文也做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谭莹与《粤雅堂丛书》《粤雅堂丛书》乃伍崇曜所辑刊。伍祟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商名绍荣。广东南海人。据宣统《南海县续志》所载,他的父亲"多财善贾",相当富有。伍氏承其家业,经营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曾被清政府授予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候选道、加布政使、荣禄大夫等职衔。同时,他又乐于捐赈、捐饷、均摊、假货,不可胜计,但他身后享有盛誉的,却是刊刻秘籍巨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招揽人才,校刻古书。其延同邑谭莹为辅导,先后汇刻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等,所刊刻之丛书为南粤之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粤雅堂丛书》。  相似文献   

19.
一套旨在积累研究新中国40多年出版工作经验的丛书——《新中国出版史料》,不久前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纂,纳入中国书籍出版社出书规划之中。这项工作是王仿子同志建议的。筹备编纂《新中国出版史料》丛书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这套丛书将从历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工作加以系统的展示和回顾,这对总结、探索出  相似文献   

20.
百花文艺出版社从 60年代初开始,出版散文丛书,一直沿袭出版至今.这套散文丛书的特点之一,是并不标明丛书之名,而以内容到形式的鲜明特点,让读者感觉到它是一套丛书.从内容方面来说,首先是所编各书,都只收抒情.叙事的“美文”;其次是所编各书诸文,题材集中于反映社会主义祖国新生活与反映外国人民生活——即所谓国际题材.即从体裁、题材两个方面突出共性,创造特色,使诸书统一于同一编辑构思而自成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