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  相似文献   

2.
活动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活动特点这一活动与课本中《厘米的认识》相配套,但课本中注重的是学生建立厘米的观念。本活动重视的是为什么要引入长度单位厘米、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要有尺这一工具、常见的尺有什么优点等知识背景的了解。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选择合适的单位、单位化聚等练习形式。本活动重视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尺并度量物体的长度,这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3.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4.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5.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长度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2.初步认识米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一厘米长的表象。3.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会取整厘米的值。教学具准备:铅笔、投影片、尺、塑片。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出出示2支长短不一的铅笔。(红色、绿色)问: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通过直接比较得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  相似文献   

7.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8.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9.
<正>一、习题展示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通过具体物体的测量,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尺上物体长度的能力。通过三个物体的长度测量,让学生明确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尺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左端,那么就看物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右端刻度减左端刻度的差。在整个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建立完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角的度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节操作技能课。此前,学生已学会运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然而,量角器的结构与直尺大相径庭:量角器呈半圆形,标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个“0”起点。能否跳出测量长度的思维定势探究出度量角的方法?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挑战,于是,让学生熟知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解析量角器——在量角器学具上画角——领悟度量角的原理与方法”,在自主探究中领会习得度量角的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1.
【教学思考】“角的度量”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学会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然而,量角器的结构与直尺大相径庭:量角器呈半圆形,标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个“0”起点。能否跳出测量长度的思维定式探究出度量角的方法?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挑战.于是,让学生熟知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13.
1.找一找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要用长度单位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 ,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评析]课堂教学开门见山 ,一句导言概括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并让学生知道厘米的用途 ,渗透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生用尺 ,找出多长是1厘米?生 :自己在尺上找出一厘米长。还可以同座互相说 ,小组交流说。师 :谁能指出尺子上的1厘米 ,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生 :拿尺子 ,指出1厘米的长度。生 :一厘米有这样长 ,(用拇指、食指比画着 ,留一道缝。)生…  相似文献   

14.
所谓量感,在数学上是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指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容积、时间、货币等的感性认识.目前,度量学习是培育学生量感的主要载体.围绕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结果等核心要素设计小学数学实验,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提升,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三、千米和吨的认识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尺度时用的单位 ,通过直观和操作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首先引导学生用尺量一下数学书长多少 ,宽多少 ?学生汇报时只知道比××厘米多 ,比××厘米少 ,从而引出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例 1是观察尺子 ,除了厘米外 ,还有什么 ?引出 1毫米后 ,让学生数一数每 1厘米中有多少 1毫米 ,得出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多长 ?让学生量一下一分硬币的厚度 ,他们能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厚度是 1毫米。然后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夹住一分硬币 ,把硬币抽出 ,看到两手指间的空隙 ,就是毫米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代长度单位和现在一样,分为寸、尺、丈、里。但由于朝代的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各有不同,就是在同一个时期,长度单位的长短也有差异。现以尺为标准和现在的厘米加以对照。战国一尺为二十二点五厘米,汉朝一尺为二十三厘米,三国一尺为二十四厘米,晋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五厘米,南北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二至二十九点六厘  相似文献   

17.
新编初中《物理》第一册关于“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中提到用“滚尺”测量曲线的长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按课本图1—7自制一个滚尺,尺部选用三层粘板制做。为减少测量时尺身的摆动,轴部加厚为宜。尺的半径可取7.96厘米或15.92厘米,则滚动一周便为0.5米或1米。制做时还需将尺的周边按厘米划分刻度并标出,尺的“0”位标度尤要明显。演示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一条较长的曲线,先将尺的0位对准该线的一端,然后,让尺沿曲线慢慢滚动,并叫学生记住滚过的  相似文献   

18.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测量工具——尺子,大家比较熟悉和常用的尺子有木尺、钢尺、皮尺、塑料尺,此外在观察中工程人员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等。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20.
教学背景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