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活性炭是废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吸附剂,其再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活性炭再生方法如对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湿式氧化再生法等具有一定的不足,对目前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法、电化学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和超声波法等进行了介绍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吸附氧化脱硫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吸附氧化脱硫的机理,通过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孔结构、舍硫气体湿度、活性发表面化学环境对脱硫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活性炭再生的方法.吸附氧化脱硫技术具有硫容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信息的互动与产生过程.教师在课前进行了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随机地出现再生信息.不注意对再生信息的警觉和处理,课堂教学将是机械的、没有生机的.本文探析课堂教学中信息的相互关系、再生信息的选择与教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在工程中的用量也迅速增长,造成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国内外对不同替代率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可以替代部分现浇混凝土。本项目针对不同替代率再生混凝土不同标号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替代率对再生混凝土的影响,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体细胞胚发生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体细胞向胚胎发生途径转变的重建过程,也是证明细胞全能性理论的经典实例。在林学上,体细胞胚再生途径是实现基因转化的常用再生体系,也是对树木进行繁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试验平台。对影响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应用体细胞胚技术时存在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就地热再生修复工艺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种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微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给出相应的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微波就地热再生工艺技术是一种高质、高效、环保、经济的新方法,有望成为道路早期病害养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勇士-2015”军事综合竞赛训练期间再生训练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再生训练对促进集训队员疲劳恢复的作用.方法:10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进行8周的传统模式放松,B组为再生训练组,进行8周的再生训练.结果:A组、B组疲劳程度与训练前比较都有显著下降(p<0.05),B组疲劳程度改善程度(3.17±0.43)显著大于A组(2.28±0.58)(p<0.01).结论:“勇士-2015”集训期间采用再生训练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提高恢复效果,迅速恢复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蒸汽在箱式干法脱硫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它既保证了脱硫反应的温度和脱硫剂的湿度,同时也保证了脱硫再生反应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情况.研究资料表明:小麦组织培养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花药、成熟胚、叶、根等),在愈伤组织诱导和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方面均显示了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研究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和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EmimOAc)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的溶解和再生情况.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手段分析溶解前后秸秆的化学结构与结晶结构.结果表明,秸秆纤维素溶解再生后结晶度变低,热稳定性也略有降低;离子液体是秸秆的直接溶剂,秸秆在其中并未发生衍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丝素蛋白/壳聚糖、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进行大鼠皮肤再生实验,探讨其作为皮肤再生敷料的可能性.方法:取SD鼠16只,在双侧臀部对称性剪两个1.2 cm的圆形创口,分别放置与创面大小相当的敷料,右侧为对照组丝素蛋白/壳聚糖、左侧为实验组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术后定期观察伤口变化,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材料伤口完全愈合,实验组创面愈合后较对照组更光滑、韧性与质地更好.伤口愈合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0.47)、(11±0.53)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创口都逐渐缩小,实验组缩小更为显著(P<0.05).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两组均为正常生理反应,骨骼肌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组可见骨骼肌再生.结论:两种敷料都具有皮肤再生功能,肌肤生的加入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很明显,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适宜作为皮肤修复材料,是医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12.
以红王子锦带花药作为试材,采用离体培养技术,通过对红王子锦带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测与统计分析,对诱导红王子锦带花粉胚分裂基本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及诱导再生植株培养基等的多种因素进行筛选,建立红王子锦带花药再生植株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单核期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筛选出最优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4-D 0.5 mg·L-1+KT 2.0 mg·L-1+蔗糖2%),愈伤组织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ZT 0.2 mg·L-1+BA 1.0 mg·L-1),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诱导培养基(MS+BA 0.5 mg·L-1+ZT 0.5 mg·L-1+NAA 0.5 mg·L-1+蔗糖2%),再生植株继代增殖培养基(WPM+BA 0.5 mg·L-1+NAA 0.1 mg·L-1+蔗糖2%)。通过花粉再生植株的诱导实验研究为锦带花育种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经济、高效地处理船舶压载水中的微藻,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藻液进行处理.考察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铁屑和活性炭粒径、搅拌转速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铁屑粒径为[0.15,0.90)mm,活性炭粒径为(0,0.15)mm,转速为160 r/min,反应时间为75 min时,塔胞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8.34%;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0,0.15)mm,转速为140 r/min,反应时间为60 min时,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9.61%.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温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中长柱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轴心受压构件破坏过程及内部机制分析.在再生混凝土以及钢材本构关系模型正确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典型曲线分析,对比了温度、取代率、长细比等不同参数对试件受力过程的影响,并进行内部机制的分析;修正了国内规程对高温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中长柱的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刺能促使炎症反应早期出现和及时消退,从而加速坏死组织的清除,并更好地激活肌肉再生过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结论:针刺能促进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加速组织愈合的进程并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进步造成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还造成了资源与经济的浪费。文章以建筑废物为例开展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为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具有垂直传染的SEIR传染病模型,得到了基本再生数R0,当R0≤1时,系统存在无病平衡点,且全局渐近稳定;当R0>1时,系统存在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植物活性物质提取回收的乙醇为研究对象,选择活性炭吸附法和活性炭吸附-蒸馏法,通过改变活性炭投加量和超声时间来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一致,均为活性炭投加量0.50g、超声时间25min,在此条件下,活性炭吸附-蒸馏法乙醇纯化率显著高于活性炭吸附法,其纯化率分别为10.70%、4.31%.因此可采用活性炭吸附-蒸馏法纯化实验中回收的乙醇,此方法可提高乙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活性炭的自热特性,确认所有蒸汽活性炭的自燃危险性很小。就海运目的而言,认定蒸汽活性炭在海上运输过程中不作易自燃危险货物运输;对化学活性炭和半成品,须要进行一个简单的“炭的自热试验”,从而确定其是否具有潜在的自燃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较系统地对甜柿(Diospyros kaki Thunb.)品种"富有"柿组培苗的继代增殖、叶片不定芽再生和生根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富有"柿的最佳长期继代培养基为MS ZT2.0 mg/L IAA 0.1 mg/L;高效不定芽再生体系在培养基MS(1/2N) TDZ 0.4 mg/L ZT1.0 mg/L培养30 d之后,转入培养基MS(1/2 N) IAA 0.1 mg/L ZT 2.0 mg/L中,其分化率达到90.3%以上,外植体平均芽数为4.6;生根选取在培养基1/2 MS IBA 1.0 mg/L培养基中暗培养8 d,生根率为9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