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基于系统与控制理论, 通过分析标签系统中标签、用户、资源的关系,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个性化信息推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推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 最后通过对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揭示了信息推荐的特性及机理, 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标签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动态演变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面对网络时代数据的海量性和无序性,为用户推荐个性化资源有利于增强用户间合作、提高 知识的共享速度,对新知识的发现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具有相同兴趣用户的聚合优于单纯的信息聚 合,构建基于社会化标注系统的个性化推荐模型。通过引入社会网络中用户使用标签的频次来选择与用户关联显 著的标签,并通过加权派系发现和聚合“小众”凝聚组群和相似标签集,进而为用户推荐优质资源,使其真正契合用 户的个性化需求偏好。【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推荐,消除单独聚类带来的粗糙数据 集,并通过抓取豆瓣上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会化标注系统为用户检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扰,标签推荐研究有助于解决资源检索中精确度与召回率之间的两难抉择。[过程/方法]借助网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标签网络的模块化聚类处理获得主题聚类,采用度数中心度对主题聚类内部标签进行排名,根据特定规则选取Top-N标签数量。[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中提出的模块化Top-N标签推荐方法,具有可逐层细化的精确度和良好的召回率。该方法的弹性机制可为不同的检索要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标签的推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标签是一种新颖的大众索引方法,在Web 2.0时代各种收藏、检索、共享网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基于用户的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技术。本文针对推荐技术如何与社会标签结合的问题,分析了最新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详细阐述了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标签推荐系统的研究、基于社会标签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社会标签的推荐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5.
郭雪梅 《情报科学》2020,38(2):68-74
【目的/意义】为了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文章融合“用户-标签-资源项”关系模型以及时间因素对于用户 标注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个性化推荐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建立起“用户-标签-资源项”三者之间的关系模 型,分别计算用户对标签的偏好程度以及资源与标签的相关程度,以此为基础进行用户相似性和资源项相似性的 度量;然后,考虑标签使用的时间因素对用户兴趣偏好的影响结合基于用户标注行为的用户相似性以及资源项相 似性度量方法提出了改进的个性化推荐方法。【结果/结论】提出了一种综合标签和时间因素的推荐算法,该方法利 用标签使用频率描述用户偏好,并结合标签使用的时间因素动态更新用户偏好,提高推荐精度。该方法应用于医 学信息服务应用场景之中,并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将提出的方法与其他基于标签信息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在实验 数据集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发现该方法在推荐效果上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敏  嵇绍春 《现代情报》2016,36(4):52-56
为提高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的效果,采用模糊聚类和模糊识别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素质、兴趣爱好、网络和电子资源检索情况,对读者进行数学模糊聚类分析,确定最佳阈值λ,得到最佳聚类。根据个体用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模糊识别,由识别结果的归属给出针对当前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实验结果表明,在模糊聚类与模糊识别基础上的个性化推荐方案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为创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标签系统构建的"用户-资源-标签"之间的三元关系为个性化信息推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密切关注.本文依据推荐算法的不同,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基于标签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基于标签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吴剑云  胥明珠 《情报科学》2021,39(1):128-134
【目的/意义】用户画像深刻地描述了视频用户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特征,为视频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提供参 考。【方法/过程】通过文本挖掘对爬取的视频、用户及其观影数据分析,构建单个用户画像,并通过K-Means和LDA 模型对用户聚类并提取主题,挖掘群体用户特征。基于用户画像和时间指数衰减的视频兴趣标签,并结合视频喜 爱度和协同过滤,进行视频推荐。【结果/结论】考虑时间指数衰减的个性化推荐,提高了系统对用户兴趣的感知。 结合视频喜爱度和协同过滤,推荐视频评分达0.87,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和活跃度。【创新/局限】基于用 户生成内容的文本挖掘结果,进行单个和群体用户画像,并创新性采用时间指数衰减构建用户视频兴趣标签,以捕 获用户兴趣的变化。由于网络爬虫的限制,实验数据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特征提取兴趣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9.
社会标注系统中用户生成的标签具有随意性和弱关联性,这将导致标签推荐的精确性降低。本文基于加权元组潜在语义的三维张量结构模型,引入社会网络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相关元组进行量化加权,以构建加权的三维张量结构模型,并通过元组的潜在语义分析,得到能体现用户兴趣度的加权元组集。最后,通过典型标注网站Delicious中的用户标注数据集,验证了基于加权元组潜在语义分析的三维张量模型具有较好的标签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访问挖掘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推荐服务方法的处理过程分为在线部分和离线部分。离线部分主要完成从站点服务器的访问LOG文件中挖掘出适合在线智能个性化推荐服务的用户事务模式,采用基于聚类用户事务方法获取用户个性化模式。在线部分通过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智能接口实现基于URL聚类模式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给出了链接距离因子定义和基于URL聚类模式的生成算法。通过实验总结这种方法的优缺点,这种方法是有效和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基于社会化标签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结合组合推荐中的变换策略和混合策略,建立了社会化标签系统中基于组合策略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系统架构,探讨了组合推荐所涉及的社会化标签—评价矩阵、社会化标签网络、知识互动型社会网络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SOM聚类的个性化图书推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若珊 《现代情报》2011,31(5):146-148
个性化推荐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在传统推荐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OM聚类的个性化图书推荐方法,该方法结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读者的借阅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SOM网络对借阅文档进行聚类。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来调整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推送最贴近读者需求的信息给读者,从而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彬  徐建民  吴树芳 《情报科学》2020,38(4):147-152
【目的/意义】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多源用户兴趣特征有效融合,缓解个性化推荐中用户兴趣偏好数据的稀疏性和准确性问题。【方法/过程】考虑到多域的数据权威度、内容质量及体系结构的差异化较为明显,提出了基于多源用户标签的跨域兴趣融合模型,首先把多个域中的用户兴趣进行标签化处理,然后利用跨域用户识别和标签权重归一方法得到多个域的用户实体-标签矩阵,最后使用域权重影响系数对标签进行融合,构造具有复合权重的用户兴趣标签集。【结果/结论】使用5个来源数据域进行实验与分析,融合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标签用户覆盖效果,在查全率不断提高的情况,融合域能够保持较高的标签用户查准率,有效提高用户兴趣特征的描绘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高校移动图 书馆提出一种基于情境感知的知识资源推荐模型。【方法/过程】融入情境因素,通过基于改进受限玻尔兹曼机的协 同过滤算法来实现读者所处移动情境下的知识资源推荐。并通过真实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结论】提出的 基于情境感知的知识资源推荐模型和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效率,能够有效解决移动环境下高校读者个性化 知识资源推荐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用户社交与情境信息,构建虚拟知识社区个性化知识推荐模型并开展个性化知识推荐算法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虚拟知识社区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方法/过程]首先构建出基于用户社交与情境信息的虚拟知识社区个性化知识推荐模型,然后利用改进的最大团算法设计出虚拟知识社区个性化知识推荐算法,最后通过选取某虚拟知识社区的用户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结果/结论]在利用融合用户社交与情境信息进行虚拟知识社区个性化知识推荐过程中,通过对某虚拟知识社区的实例分析,表明其个性化知识推荐结果的精准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是在线社交网络社群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能有效对网络社群中用户和群体进行分类,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群推荐策略,实现群体满意最大化。利用偏好对表示群用户偏好,利用矩阵分解和贝叶斯个性化排序方法,考查社会选择和影响对用户偏好的影响程度,实现群用户和群体的分类,进而提出2种群推荐策略。最后通过2个数据集的实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用户和群体分类的群推荐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