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高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和强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四川、广州20所不同类别的重点和非重点高校一年级80%教师的259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连续测试.从生理学角度结合教学指标对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和强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是不理想且偏低的;生理负荷强度对心肌泵血机能的锻炼有积极作用;对心泵血功能的锻炼还不充分.67,57%生理负荷强度分布类型符合人体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生理负荷实时监测技术、多项式拟合以及SPSS(13.0)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瑜伽训练课的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实时抽样测试和分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数据.结果显示:瑜伽训练课的总体最大生理负荷强度为134次/min,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为119±4.8次min;男性和女性练习者的最大生理负荷强度分别为134次/min和129次/min;平均生理负荷强度分别为119±6.1次/min和128±7.3次/min.试验数据揭示,本次瑜伽训练课的生理负荷强度属于中等强度.  相似文献   

3.
高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E4000型心率遥测仪对20所不同类别的重点和非重点高校259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连续测试,发现高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分布的二大典型问题;从生理学和教学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7所高校的学生体育课内容和运动生理负荷强度以及负荷分布特点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研究,为广东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实验数据.结果显示,广东高校体育课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育课内容丰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强化训练;课的总体平均生理负荷强度(用心率指标表示)为142次/min,其中男女生分别为144次/min和137次/min.与华南地区高校和全国高校平均体育课强度负荷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对武术套路训练中负荷强度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术套路的训练作心率、尿蛋白等生理指标的测试,探讨武术套路训练课的负荷强度,以及不同训练形式,不同训练项目的负荷强度变化,可为武术训练强度的科学安排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北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对华南、华北地区14所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比较,为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表明,尽管两地高校体育课内容和形式各具特点,但生理负荷强度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对西南地区7所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为实施体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穿越沼泽或泥潭是登陆作战中极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是使军队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式,发展军人野战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本研究以理论为指导,从实践出发,通过实地反复训练和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穿越泥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从穿越泥潭的整个过程:条件保障、组织训练、注意事项及安全防护等方面对如何组织穿越泥潭的训练作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尤其是对训练内容、方法、时间及强度的安排作了侧重表述。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负荷安排则是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环节。从生理学、生物学的观点看,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通过对运动员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使人体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水平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基础。然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优秀青年男篮存在着前阶段训练负荷强度低,训练强度远远低于比赛强度的状况。因此,欲提高我国男篮运动水平,必须提高训练负荷强度,以适应篮球比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高校男子散打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负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校男子散打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有效负荷区间控制为研究内容。针对有效负荷控制原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散打专项技术训练有效负荷区间的模式;运用生理生化的指标进行监控。研究表明: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提高,专项训练负荷区间强度范围逐渐缩小;认为散打专项技术训练有效负荷区间(85%~95%)强度控制模式体系,采用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指标监控训练的强度和调整训练负荷,在采用间歇训练时练习的百分负荷强度应控制在85%~95%,个体运动心率应控制在175~190次/min。能有效地提高散打运动员专项成绩,为散打专项技术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形成良好的课外锻炼习惯是缓解大学生心肺功能下降趋势的关键。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1-2年级4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课外心肺功能锻炼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锻炼频率与心肺功能强度要求相差甚远;学生锻炼项目主要集中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而对心肺功能最有效的锻炼项目长跑选择率不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评价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特定负荷强度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将我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班女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不同强度训练一年,利用德国产Cortex 3B型号的心肺功能仪测试其训练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并分析指标数据的前后变化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氧阈强度下健美操运动可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率、最大通气量、摄氧量、氧脉搏、等心肺功能指标.研究认为,在无氧阈强度下的健美操运动更能促进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心率与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率是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变化与运动的速度和强度,与肺通气量和摄氧量指标直接相关的.心率是探查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窗口.因此,运用心率的变化规律来指导训练,拓宽训练的思路,科学地把握训练量与训练的训练的强度,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递增运动负荷中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心脏泵血功能,通气功能,摄氧功能较强,尤其是利用氧的能力较强,达到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水平。赛后血乳酸恰在无氧阈水平上下,平均心率(陈式175.5次/min,42式167.1次/min,杨式155.1次/min)属有氧代谢的中等强度运动,男、女队员的血红蛋白普遍较高。认为缓慢圆活的太极拳运动能获得如此好的心肺功能反应与太极拳演练时注意拳式呼吸和运动训练强度恰在无氧阈水平及其“意气运动”的特点有关,根据太极拳运动员的氧利用率高,推测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内呼吸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需加强对外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求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最优效果,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省属3所高校10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5级递增负荷法进行无氧阈的测试,并对心率和血乳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与心率的变化曲线高度相关,可以用心率来代替血乳酸指标指导训练,是1500m训练中控制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2)高校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可以参照171±9.2这个范围作为男子无氧阈强度的临界心率,以3.9mmo1/L作为乳酸无氧阈的临界值。(3)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采用低强度训练负荷、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大强度训练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率监测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心率是反映体内代谢情况一个非常灵敏的生理指标,它以其实用性、易测性等特点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充当着非常特殊的角色。它是综合对运动时体内反应的“窗口”,是反映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实时运动强度的“速度仪”,是保护机体安全的“保险杠”。对运动心率监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特殊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分析影响运动心率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翔的成功对我国田径界在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刘翔及其教练孙海平在训练负荷上以强度为核心的理论。指出:训练强度是反映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孙海平教练创造了小周期、短节奏、高强度训练方法,尝试以训练强度为指导核心进行训练,取得崭新的训练理念。同时,有效的医务监督是高强度训练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设计实时的肌肉组织血氧量和瞬时心率无损同步检测方案与设备,为研究高强度运动心脏的冲击影响、探讨高强度运动中代谢规律提供测试手段。方法:采用连续双波长近红外光测量肌肉中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含氧量的变化情况;采用芬兰SUUNTO心率带和自行设计的转发器及配套PC软件测量瞬时心率,进行了100m跑同步实测试验。结果:100m跑以无氧代谢为主。起跑后的前7s为无氧代谢的非乳酸功能,肌氧饱和度曲线变化不大。7s后开始消耗肌肉中储存的氧。结论:双波长近红外光组织氧测试法和运动心率无线实时采集系统能够正确实时同步地检测高强度运动时血氧和心率,揭示了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中氧的运输与消耗及心率之间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时间-运动"分析法对中国女子手球队不同场上位置运动员在模拟比赛、4打4训练、6打6训练、半场传射训练中的不同维度负荷进行比较,探讨使用不同训练方法的中国女子手球队运动员的加速、减速、左右变向、跳跃的负荷特征。结果:模拟比赛中运动员的累计负荷与4打4训练相近,而高于半场传射训练和6打6训练。模拟比赛中各场上位置运动员的加速负荷、减速负荷与4打4训练相近,而高于6打6训练和半场传射训练,其中加速负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强度加速上。4种训练方法中各位置运动员不同强度左右变向负荷呈现出模拟比赛高于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及6打6训练的特征。半场传射训练的外围运动员跳跃负荷与模拟比赛相似,高于4打4训练、6打6训练;6打6训练中底线运动员和边锋运动员跳跃负荷低于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模拟比赛;半场传射训练边锋运动员跳跃负荷显著高于4打4训练和6打6训练,其中中强度跳跃负荷和高强度跳跃负荷差异非常显著;模拟比赛中底线运动员中强度跳跃负荷最高。各场上位置运动员专项训练时的变向负荷比例较高,但强度较低,高强度变向比重低。结论:参考各场上位置运动员不同强度跳跃、变向、加速、减速的负荷,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方法是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的外围运动员、边锋运动员的跳跃负荷和底线运动员加速负荷训练上有一定优势,而6打6训练在各场上位置运动员的不同维度负荷的不同强度训练都较弱。建议:要加强高强度变向和加速能力的训练、不同训练方法的组合及精细化训练负荷的监测,明晰4种训练方法的负荷特征,优化中国女子手球队专项技战术训练的运动负荷,以提高中国女子手球队运动员专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