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彬夏(1888—1931),江苏无锡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以优异成绩成为我国首批四位赴美留学女性之一。1915年,她应商务印书馆之请任《妇女杂志》主编。1917年,和丈夫朱庭祺参与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0年,胡彬夏创办上海妇女会,次年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首任会长,不久组织发起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1928年,与  相似文献   

2.
19世纪70年代后期韩人开始进入上海,但是直到20世纪初在上海定居的韩人并不多,宗教教徒就更少,因而也没有出现韩人的宗教组织。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移住上海的韩人开始逐渐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宗教教徒。随着韩人的增加,韩人开始组织自己的教会,进行宗教活动。1919年三一运动后,移住上海的韩人激增,20年代初终于在上海形成了韩人社会。随着韩人社会的形成,韩人的宗教组织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基督教、天主教、大宗教和天道教教会先后建立起来。在韩国国内拥有很大影响的佛教虽也曾试图在上海建立组织,如三一运动后,佛教僧侣李钟郁、…  相似文献   

3.
正蔡慕晖(1901-1964),号葵,名希真,浙江东阳虎鹿镇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回国后任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长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为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一生著译有《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独幕剧ABC》《世界文化史》《强者的力》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至今仍存在的世界性的基督教青年组织,1844年诞生于英国,由青年商人威廉斯创办。它的初衷是用宗教活动和正当的娱乐来充实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随着它在全球的发展壮大,它也从单纯与封建教会势力对抗,到关注环境对人道德的影响,注意个人在德、智、体、群四方面发展,进而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总之,它的主要作用是以基督教的精神为社会服务。建国前该会的中国会员主要为西方人办的大中学的学生和曾在欧美留学者。1886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办的通州潞河书院组建的书院内基督教青年会,是为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之一。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教传教士的插手,鸦片战争结束时所订的江宁条约里规定解除基督教禁,在上海等五通商口岸和传教士当天可以来往的地区能够自由传教,新教的传教活动将成倍地扩大。适合这种要求,英国伦敦播道会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的印刷机构,这就是墨海书馆。它的英文名称意译为“伦敦播道会上海印刷所”,任务自然是印刷包括《圣经》在内的宗教宣传品。它大约在1851年开始出版非宗教读物,所以把它放在太平天国出版活动之后来谈。  相似文献   

6.
北平妇女协会是在北平市市政府主导下,于1928年建立起来的妇女解救组织。北平妇女协会成立伊始,不仅承担着政府的教化功能,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建设功能,因此它的性质是双重的,既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又独立于政府之外。北平妇女协会的主要职能在于谋求妇女解放,但其职能的发挥也受到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尽管如此,北平妇女协会的成立仍为谋求北京地区妇女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吴晶 《青年记者》2012,(27):89-90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上海的爱国抗日新闻机构大都停办或内迁,上海新闻界有影响的团体组织上海日报公会、记者公会也因人员星散而停止活动。沦陷时期,敌伪为加强舆论控制,积极组织新闻界御用团体为其服务。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是沦陷区最早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宗明 《新闻记者》2004,(2):38-42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京沪两地组织了自99年2月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由集团社长陈昕亲自带队,有集团以及下属5家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业务领导十余人参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制定“十五”出版规划而进行的这次调研活动,主要内  相似文献   

11.
小资料     
我堂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新青年》;《新青年》是我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报。自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新青年》就成为该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主编为陈独秀。 《向导》:我党公开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向导》周刊。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主编为蔡和森。 《热血日报》。我党最早创办的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是我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主编为瞿秋白。 《妇女声》:我党最早创办的妇女刊物是《妇女志》。1921年12月13日创刊于上海。该刊是中国共…  相似文献   

12.
戈公振与上海报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报学社是旧中国在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它发起组织于1925年11月,最后活动可查知的是1935年12月15日,前后足足有10年的历史。上海报学社是在戈公振先生一手组织和亲自主持下,从事新闻学之探讨活动的。上海报学社成立于1925年秋冬。那时戈先生正在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戈先生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注意学理与实践的相结合。那一年的上半年,戈先生在南方大学报学系教书,教的是访事学。戈先生发动同学  相似文献   

13.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出版经济》2004,(2):42-43
活动主题:满城欢庆 五载书缘——贺上海书城开业五周年!活动时间:2003年12月1日-2004年1月31日活动范围:上海书城本部、南东店、淮海店、东方书城活动描述:上海书城将在历时两个月的五周年店庆活动期间,以邀请各级领导参与出版社交流互动、为读者优惠让利、组织员工参与等多种形式,力争扩大上海书城在社会上和行业内的影响力、对员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对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上海书城辉煌五年(一)以“书城成立五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祝贺广告实施时间:03年12月5日——04年1月20日在行业内选取一家有代表性的报纸、…  相似文献   

16.
传媒监洲网络是世界性的、由新闻从业人员中的自愿者组成的对传媒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加以研究的群众性组织。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战略目标,即倡导传媒中公正的、没有成见的女性形象。为时中国传媒中女性形象加以观察、研究、引导,1996年3月,首都女记者协会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网络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中国妇女报》妇女论坛”专版上以“通过监测提高传媒性别意识”为主题,发表一整版文章,让社会了解和参与我们的工作。还通过该报的“女性与社会”专版的有关栏目,对大众传播媒  相似文献   

17.
女青年会第三女工夜校 1945年,上海地下党已经从抗战初期的600多名党员发展到2000多名,还有数以万计的积极分子分散在各行各业.地下党组织改组成六个委员会,分管工人运动(工委)、学生运动(学委)、教育界(教委)、文化界(文委)、警察(警委)和近郊.为了安全,各委员会都由华中局直接领导,委员会之间互不联系.父母留在工委,继续搞工人运动.  相似文献   

18.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邹振环 《出版史料》2002,(4):119-125
讨论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离不开基督教所从事的文字出版,而在近代西学出版的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是基督教文字出版事业的繁荣时期,1933年全国69所基督教新教出版发行机构中,有39所在上海,占56.5%。1937年统计的中华基督  相似文献   

20.
张子宜早年积极投身革命并深受基督教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为他创办西安市孤儿教养院奠定了基础。孤儿教养院从筹备之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经历了西安围城之困,陕西三年大灾荒,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诸多不幸,但张子宜各处募捐,苦心经营,孤儿院的房屋建筑及各项设备都是在热心人士的捐助下建设而成。根据民国社会团体法规孤儿院设立组织,成立董事会并选举院长管理一切院务,制定孤儿院章程和各种规则及办事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