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徽商与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归纳等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皖南民俗体育历史演变及与徽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徽商的崛起有力推动了皖南民俗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变迁是皖南民俗体育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种类繁多且地域特征明显,呈现出尚巫驱鬼的民俗信仰特征、崇尚武风的军事地域特征、地方艺术特征、道家养生文化和南北交融的特征。在分析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生存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其现代功能演进应以表演文化为核心、以传统养生为基础、与习俗认同相结合、以提升、发展为动力、以传承文化为目标,在现代经济、文化娱乐、健康观念、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功能等方面实现现代功能的积极演进。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时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民间习俗。民俗具有地域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一定变异性等特点,故民俗文化专有词汇翻译成为跨文化交际翻译的难点之一。针对海南民俗文化翻译现状,为促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海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应坚持语言与文化移植并重,坚持口语化翻译原则,采取音译、音译+注释、音译+意译、意译、借用、直译、删减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徽商在扬州     
徽州 ,山多地少土瘠人稠 ,徽人很早外出经商。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了一个徽州府籍商人组成的商帮集团———徽帮。明中叶以后 ,徽商云集扬州。明清时期 ,徽商经营行业繁多 ,主要是盐、典、茶、木 ,并在经营中积聚巨额财富。徽商的高消费 ,给扬州带来辉煌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四川民俗体育活动中的民间传统舞蹈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及其传承方式和渠道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结论是:四川民俗体育中民间传统舞蹈丰富;四川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川民间传统舞蹈主要依靠以文字和图像为媒介的静态形式和以言传身教为纽带的动态形式进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与发展四川民俗体育文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民俗体育的原生态传承是保护与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地域性民俗体育及原生态的界定,在分析地域性"原生态"民俗体育的特点及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性民俗体育"原生态"传承的路径选择。通过利用地域性民俗体育文化的"造乡运动"、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地域性民俗体育原生态发展的"去模式化"及提高对原生态民俗体育的文化认同等措施,以促进地域性民俗体育的原生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和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分析,从现代休闲观出发,探讨了徽商与徽戏的不解之缘,研究了徽商休闲体育普遍具有的自由、社会交往和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徽商与二者之间的循环推动作用,启迪我们在对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不能墨守成规,应兼收并蓄,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休闲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走坡"习俗是仫佬族历代传承的民俗事象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顽强地保留着浓郁而古老的民族风情,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长期保留下来的"走坡"习俗已消然发生变迁.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参与观察和入户访问的方法对"走坡"习俗的变迁进行初步探索,揭示其变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2002~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在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其起源、概念、特征及分类、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而在民俗体育应用研究上主要是从其与学校体育、大众健身及旅游等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民俗体育发展之前瞻。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