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2.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和管理主体以法定的教育惩戒权为依据,以法定限度内的惩罚为手段,依法对损害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作出否定性、不利性和制裁性的评价,在制止其错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惩戒是教育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惩戒性教育评价的实践形式。在我国,教育惩戒还反映了特殊的国情需要和教育现实需要。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多样性、伦理性等原则,在实践上推进教育惩戒法治化建设,正确定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色,规范学校的惩戒方案制定以及引导家长理性参与学校监督。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戒对于实现教育目标而言不可或缺。澳大利亚的教育惩戒理念经历了从“排他性”向“恢复性”转变的历程:一方面,对传统惩戒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包括废除体罚,强调排除措施法定性、程序性和公平性,严格限制排除措施的运用等;另一方面,引入了包括同侪调解和恢复性会议在内的一系列恢复性惩戒方法,提升教育惩戒的回应性和包容性。我国在未来的教育惩戒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可积极引入恢复性惩戒理念和借鉴他国经验,在惩戒权的设定和实施方面体现更多的参与性、恢复性、系统性特征,以便更加契合教育法目标。同时,有必要以恢复性惩戒理念为指导,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的教育惩戒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部分教师和研究者认为,把高尚的公益服务类劳动当作惩戒手段,不但有违劳动教育初衷,而且缺乏教育惩戒实效。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梳理劳动性惩戒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性质演变,从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性惩戒具备的扬善教育特征出发,可对当下中国劳动性惩戒的内涵做出更准确理解。劳动教育应健全内容与规则、规范主体与程序、建构案例指导制度、强化预防与修复功能等实施改进办法,为劳动教育与教育惩戒的融合实施廓清道路。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应当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主体,但纯粹的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惩戒教育结合起来。本文从惩戒教育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区别,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合理实施惩戒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惩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合理地实施惩戒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是纠偏学生失范行为、引领学生健全发展的干预措施。从根本上讲,当前教育惩戒的现实问题主要归结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不明确。具体来讲,儿童客体化是教育惩戒失去本真意涵的主要原因,师生关系对抗是教育惩戒的根本阻碍,教师霸权是教育惩戒产生的偏差性目标。师生关系应回归主体间性的本质属性,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立足于平等、交互、共生三个核心概念,从前提性、路径性、诉求性三方面建构教育惩戒突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实施边界,是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关键所在。可以从实施对象、实施意图和实施程度,揭示教育惩戒实施边界的具体体现,进而分析体罚、变相体罚、侵权等典型越界惩戒行为,提出教师把握教育惩戒实施边界的基本策略,即: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以法律规范为底线,以教育道德为支撑,以教育规律为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教师教育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惩戒不可或缺。科学实施教育惩戒,首先需要把握依法依规、明确目的、规范程序等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惩戒性与赏识性、协同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教育惩戒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重塑教师权威及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规范教育惩戒,可以强化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教育惩戒需要遵循的边界和培养学生形成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学校应科学制定惩戒管理制度,做好实施前的培训宣传工作;同时,应将教育惩戒作为应对违纪行为的最后选项,注重教育惩戒的时效性与公平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是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惩戒教育也要讲究艺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作为教师和学校等教育主体依照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合法管教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正确运用教育惩戒,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但若运用不当,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引发师生关系问题,因此,正确理解教育惩戒的概念,了解当前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作为一种规范强制手段,是教育惩戒实施的制度保障,但有制度保障还不够,还应让制度与文化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惩戒问题。师生关系作为文化层面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教育惩戒立法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解决教育惩戒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文教资料》2009,(26):137-138
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看似对立的两种教育行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跑道上遭遇,一味地力挺赏识,而对惩戒的错误理解和不规范的操作,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大的伤害.本文力求正确面对教育惩戒问题,在教育立法方面确立教育惩戒权,并思考如何用好惩戒权,让教育惩戒真正为育人服务.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规范教育惩戒长期困扰着基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也是我国《教师法》修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依据各州《学校法》建立了以教育措施和纪律措施为主体的教育惩戒制度,形成了“教育引导先行、纪律惩戒为保障、安全防御为底线”的教育惩戒理念.德国教育惩戒制度从非正式教育措施向正式纪律措施的过渡,体现了审慎的程序正义;多层级参与、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教育惩戒立法展开分析,指出《规则》制定具有现实必要性,应具保护和规范的双重目的,立法重点是准确界定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行为的性质,而平衡立法统一规范与教师自主权和学校自主权的关系则是立法难点。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惩戒是一种规范儿童行为的辅助教育手段,惩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惩戒的目的应具有教育导向性,手段应具有合法规范性,结果应具有有效价值性。幼儿教育惩戒可以唤醒儿童内在的纪律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顺利过渡;提高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实现幼儿的道德感性向道德理性的转化;协助赏识教育,实现幼儿顺逆境平衡。幼儿教育惩戒的实施,要求规则教育“走”在儿童失范行为前,追溯失范原因作为惩戒方式的权衡标准,以事后干预实现惩戒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戒:踯躅于惩与不惩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惩戒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惩戒标准的缺失、程序的不规范以及救济措施的欠缺,在实践中存在着观望、随意和滥用惩戒的现象.教育惩戒争议的焦点主要涉及惩戒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惩戒的顾虑三个方面.因此,为了消除顾虑,确保教育惩戒的切实可行,需要采取健全法规、规范程序、转变惩戒观念、完善救济途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建议教育惩戒立法的呼声颇高。从法理分析来看,教育惩戒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同时要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不受侵害。学校和教师要在行使惩戒权与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之间保持平衡。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现实困境在于,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教育惩戒权,缺乏可操作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教育惩戒的实施可能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借鉴英国、美国等关于教育惩戒的立法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建议我国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分类制定教育惩戒程序和惩戒措施,配套制定引导学生正面行为的支援政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戒既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合法性、科学性、人文性等惩戒原则。本研究试图通过论述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实施原则、惩戒体制等三个问题,解决教育惩戒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问题,为构建更为广泛的教育惩戒体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需要爱和关怀,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新的视域.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教育惩戒需以尊重和接纳学生为前提,以追寻幸福作为根本出发点,以自由作为理性范畴,以责任作为人本之基.关怀视域下的教育惩戒具有关系性、延续性、关怀性等特征,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需要遵守以人为本、适度比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