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中,"报纸消亡论"被提出并一度甚嚣尘上。本文以媒介"小生境"理论为视角,结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启示,考量报纸的发展前景,认为报纸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且在进化实践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继续推进报纸"碎片化"阅读,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报纸消亡论的论调层出不穷,当下纸质媒体阅读受众的流失,广告主投放广告载体的转移,使报纸媒介的生存愈加艰难。但报纸依然存在着,网络时代关于报纸前途的论断是:活的是报,死的是纸。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之后,传统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消亡,而是不断的改革和适应继续存在。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就必须整合和转型原有的媒体经营形式,形式上数字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上的质量成为未来报纸媒体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成功转型为例,从具体案例入手,旨在为纸质媒体的转型提供一些建议,探讨纸质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竞争激烈报纸媒体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3.
王珺 《青年记者》2021,(2):61-63
本文以中国书评媒体(报纸读书版)的发展作为背景,观察大众阅读趣味、阅读习惯的变化,探讨新媒介时代"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成因。并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观分析,思考"浅阅读"时代书评媒体如何引领"深阅读"风尚。  相似文献   

4.
魏曦英 《东南传播》2011,(1):134-136
媒介融合情境下,报纸、网站联姻,打造"融"媒介,目的在于探寻报纸的数字化生存的可行性模式。报纸网站,如何发展?传统纸媒有数百年的采编经验和新闻生产模式,新兴的商业门户网站内容模式已然成熟,这些都为报纸网站发展提供了可宝贵的经验。但是如果缺乏适应"融"媒介的"融"思维,未能跳出思维的定势,打破旧有的格局和模式,报纸网站仍将处于发展停滞、影响力小、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报纸消亡"的论调甚嚣尘上.作为最早的媒介形式,报纸没有动听音律和灵动的画面,甚至囿于版面,在信息的数量方面都无法与新兴的媒体相媲美.但报纸总能经受住每次来自新生媒介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随着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断进步,作为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报纸即将消失"的观点在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出,"报纸消亡论"自此成为媒介业热议的话题之一。2013年,《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8.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9.
媒介发展史告诉我们,媒介是在与社会的协同进化中成长起来的,同时各种媒介也在博弈中达到协同进化。随着媒介大家族成员的增加,媒介之间的博弈愈加激烈。就电视传播而言,既有与其它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有电视传媒内部的博弈,这种博弈可能处于国内,也可能跨越国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电视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腾飞期,并逐渐取代报纸、广播而一跃成为传媒界的领军,从此,报纸、广播、电视在大众传播领域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平衡格局。但是,媒介的发展并不都处于一种平衡态,新媒介技术的运用和新媒介的诞生往往会对平衡产生冲击,并促进传媒格…  相似文献   

10.
姜边 《出版广角》2021,(14):89-91
从媒介进化角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呈现人性化的进化趋势,这种进化趋势体现在阅读信息传播、阅读信息交流、阅读信息仿真、阅读信息获取等方面.在阅读信息传播方面,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表现为由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逐步转向突破媒介传播的时空限制.在阅读信息获取方面,其表现由烦琐化、盲目化向便利化、精准化发展.在阅读信息感知方面,其表现为由单一化、碎片化的感知体验向完整化、生动化的感知体验转变.在阅读信息交流方面,其表现为由个体化、小范围的交流逐步转向群体化、大范围的交流.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的趋势需要人们谨防数字阅读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受众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张雯谦  杨惠林 《新闻世界》2011,(5):188-189,2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大众媒介在"富二代"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其次,针对大众媒介的普遍认识和看法,通过分析具有典型性新闻报道得出"富二代"媒介形象的特点,以证明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评价是不尽全面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3.
打造报网融合的整体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培玺 《传媒》2008,(11):85-87
如果把有限稀缺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比作分子,把媒介比作分母,新媒介对受众的分流。必定使报纸读者减少。何况现在的社会结构早已不是“一块整钢”的计划经济年代,社会群体的碎片化表现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不同社会阶层、职业群体,不同的年龄层次、地域环境。甚至同一人群不同情境下对媒介的选择各有不同,单一媒介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14.
张梅兰 《报刊之友》2010,(12):148-149
本文对武汉市几家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读者的阅读情况,即阅读群体、阅读效果以及该栏目对读者的影响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对"情感倾诉"栏目盛行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媒体现实效果层面上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对抗以及隐藏在媒介话语秩序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批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媒介批评主体去专业化、批评角度去中心化、批评的即时性、批评的渠道多样化,更尖锐、更深层次的新媒介批评带动传统媒介发声。但是新媒介批评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新媒介批评语言呈碎片化,缺乏规范性,且经常出现非理性化的表达,但这些缺失为新媒介批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是大众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报纸作为发展历史最为长远的大众媒体,其改革势在必行。而报纸版面是报纸呈现给读者的直观印象,对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新时期读者阅读特点及新媒介版式设计的优缺点,探讨了相关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侠 《新闻爱好者》2010,(10):25-26
在全美报纸"排队倒闭"的同时,新的媒介生态正在建立,它们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照亮美国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在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和载体的泛媒介时代,新媒介的不断开发和传统媒介的大肆扩容,导致信息过剩传播,媒介受众的分化聚合处于无序和无规则状态,而整个传播系统则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泛媒介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求知方式.报纸周刊由于时效性限制,做的是"慢新闻",但发挥的是由慢带来的"深度".这恰是报纸周刊所长,泛媒介所短.分众定位、做深度文章正在成为报纸周刊的主动追求和必然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9.
童帅 《新闻传播》2013,(5):158-159
新新媒介与电子邮件和网站等新媒介不同,而新媒介又不同于报纸、电视之类的旧媒介。①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中很好地诠释了新新媒介这一概念。新新媒介较之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介都表现出了其进步的一面,公众话语表达权的改善就是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7):2-8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技术的革新颇为引人注目,新旧媒介不断交替与交融,将传播活动引向更为美好的未来。那么,传播媒介究竟如何发展演变?通过对媒介演进历史的宏观关照与经验分析,本文认为媒介技术的进化源于整个社会的多重选择,新媒介的出现与旧媒介的消亡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其中,有两类选择标准较为明显,即人类的主观需求与技术的客观影响。作为两点动因,二者的互动与联合在各个媒介的诞生与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