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比较困难,如两个木块叠摆在一起,给下面的木块施加平行于桌面的作用力但保持系统不动时,两木块之间是否存在着静摩擦力?又如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区别不清,常常用最大静摩擦力的公式f=μ_0N计算未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一般静摩擦力的值,而不知此种情况只能从作用力和及反作用力的关系来求一般的静摩擦力.这个演示器可以从木块上附有的指针读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并能根据指针偏于零点的哪一侧而指示出势摩擦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力学问题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基本功.所谓受力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隔离法),只考虑它受到周围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怎样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学生分析受力时易发生的一些错误.一、怎样对物作进行受力分析1.必须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包括两个重要内客: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说明物体间作用是相互的,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一些同学分析受力时常发生的一些错误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缺乏深刻理解.如:水平桌面上有木块A、B(如图一)A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与B共同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分析B受力情况.有些学生认为B除了受重力、支持力外,在水平方面还受向右的静摩擦力,才使B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缺乏理解的表现.B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改变,因而没受摩擦力.  相似文献   

3.
直线斜率公式tga=k=y_2-y_1/x_2-x_1.(x_1≠x_2)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公式之一.直线的斜率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求直线的倾斜角、夹角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涉及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这类问题时,若能灵活地应用直线的斜率,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1.应用直线斜率求最大值、最小值曲线上某一点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采用的切线的斜率来解,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况.例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Y轴的正半轴(坐标原点除外)上给定两点A、B在X轴的正半轴(坐标原点除外)上求点C,使∠ACB取得最大值.解法:分别设A、B、C三点坐标为A(0.a),B(0,b).C(x,0),∠ACB=θ,这里a>b>o,X>0,θ∈(0,π/2).∴tgθ=K_BC-K_AC/1+K_BC·K_AC=a-b/x+ab/x≤a-b/2/2~(1/ab)∴当x=ab/x时,x=(ab)~(1/ab)时tgθ最大.此时,C点坐标为((ab~(1/ab),0)θ_Max=arctg/a-b/2~(1/ab).2.应用直线斜率求轨迹方程求点的轨迹问题是初等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是常见的一类.这类问题解法很多,但灵活地使用线段所在直线的斜率求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2 如图2抛物线y~2=2PX的准线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A点,过A引直线交抛物线于B、C两点,求BC中点的轨迹方程.为了说明应用直线斜率求轨迹方程的灵活  相似文献   

4.
排列组合问题生动有趣,题型多样,解题思路灵活多变,不易掌握,为此,可以把一些题型和解法归类,识别模型,熟练运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举例说明一些排列组合题的解答方法. 1)相邻问题并组法 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并为一组参与排列. 例1.A,B,C,D,E5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B必须相邻且B在A的右边,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有多少种? 分析:把A,B视为一人,且把B固定A的右侧,则本题相当于4人全排列,故有A_4~4=24种. 2)定序问题缩倍法 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论是高考题,还是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这样类型的题目:设:A={x|x=2n,n∈Z},B={x|x=3n,n∈Z},求A∩B,A∩(?),A∪B,A-B.对于一般的高中生做此类型,总是无从下手,以至做对也不明其所以然.本文就这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做一说明,并用整数分类思想给出其一般的解法.我们知道A∩B={x|x∈A且x∈B}={x|x=2n且x=3n,n∈Z}={x|x既能被2整除且x又能被3整除}={x|x能被6整除}(∵2和3互质)={x|x=6n,n∈Z}.这样,利用集合交运算的定义就可求A∩B,当我们计算A∩(?)时,若直接用上述方法就行不通,故我们这样来考虑.A∩(?)={x|x∈A且x∈(?)}={x|x∈A且x具有(?)元的属性}={x|A中具有(?)元的属性的x}即A∩(?)为A中具有(?)元的属性的x全体组成的集合.所以,A∩(?)为所有不能被3整除的2n(n∈Z)全体组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2 0 0 0年第 10期 ,谢燕燕、欧阳祥云两位教师针对牛顿第三定律设计了一套很好的演示装置 ,用来演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静摩擦力、电磁力 (非接触力 )。该装置操作简单 ,可见度高 ,是一巧妙的设计。其中关键的是自己设计的操作平台 ,独具匠心。但一般的物理实验室 ,尤其是普通中学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实验室可能都没能力制作。我在该文的启发下做了一些改进 ,可完全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和条件。使之制作简单 ,易于推广。经我校教师实际使用 ,效果也很好。现介绍如下 :1 制作方法 (如图 1所示 )(1)操作平台的制作图 1 操作…  相似文献   

7.
古典概型是概率论中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等可能随机事件的概率.求古典概型的概率时,关键是确定样本空间所含样本点的总数及所求事件包含样本点的个数.因为有些样本空间可用不同的样本点来描述,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寻找最简、最好的方法求解,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下面给出一些从多种解法中寻求最简方法解题的例子.1.利用对称性选取适当的样本空间例1,任掷两颗骰子一次,求出现的点数之和为奇数的概率P(A).解法一:若用二维数组表示样本点,其中i,j表示两骰子出现的点数,则样本空间Ω={(i,j),i,j=1,2,3,…,6}样本空间总数n=6×6=36,A事件包含的样本点个数r=C_2~1P_3~1P_3~1=18.故P(A)=r/n=18/36=1/2.  相似文献   

8.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其中图解法形象直观,对于平面机构来说,一般也较简单,而矢量方程图解法是工程中常用的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法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速度分析,也可用于加速度分析.例如:如图(1)所示为一作平面运动的构件,已知A点的速度(?)=5m/s和方向及B点速度的方向,利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求B点速度的大小及C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取μ_1=5mm/mm,μ_v=0.2m/s/mm)解:根据理论力学可知,此构件上任一点B的运动可以认为是由其随同该构件上另一任意点A的平动(即牵连运动)与绕A点的转动(即相对运动)所合成,因此式中(?)的大小和方向均已知,(?)的方向已知、大小未知,(?)即B点对A点的相对速度,其大小  相似文献   

9.
理论力学中研究曲线运动时,常以轨道的切线与法线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这种坐标系称自然坐标系。在自然坐标系中,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mdv/dt=sum from i=1 to n(F_(li)) (1) mv~2/p=sum from i=1 to n(F_(ni)) (2) 式中为曲线的曲率半径。应用上述方程解题时,需要确定切线τ与法线n的正方向。一般教材中只规定法线n的正方向,对切线τ的正方向没有统一的规定。如《理论力学简明教程》(肖士珣编)中规定:顺着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切线τ的正方向;《理论力学教程》(周衍柏编)中对切线τ的方向没有明确说明。这样就给学习者造成混乱,无规则可循。  相似文献   

10.
设A_1(x_1,y_1)、B(x_2,y_2)、C(x_3,y_3)是直角坐标平面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如果由A到B,由B到C,再由C到A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即所谓的正方向,见图1,则此三角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11.
一、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演示一 把如图1所示的T型玻璃管的三端开口都用同样的薄橡皮膜扎紧,如图2竖放在水中。现象 A、B、C三端开口处的橡皮膜都向管内凹,A向下凹的程度最小,B向上凹的程度最大。结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演示二 如图3,把T型玻璃管放在水中,使A、B两端开口位于同一深度。如图4,把T型玻璃管放在水中,使A、B、C三端开口位于液体里同一深度。现象 A、B、C三端的橡皮膜向里凹的程度相同。结论 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二、应用解题演示三 如图5,现…  相似文献   

12.
三角函数中有些题看起来解法简单,思路清晰,但做起来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其主要忽视了以下问题:1 未把握好思维的方向“歧路”的出现大多是思维方向的偏差造成的.要准确把握思维方向,加强思路发展方向的预见性,避免“歧路”的出现,就必须在出现“歧路”的原因的研究上下功夫.因此,利用“歧路”分析,提高避开“歧路”的能力是解题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设R为实数域,A∈R2k×2k,J=[0 Sk -Sk 0,]若JAJT=A,AT=-A,则称A为反对称自正交相似矩阵.全体n阶反对称自正交相似矩阵的集合记为AJn×n,n=2k.本文研究了如下反对称自正交相似矩阵反问题:问题Ⅰ:己知X、B∈Rn×m,求A∈AJn×n,使得AX=B;问题Ⅱ:已知A*∈Rn×n,求~A∈SE,使得‖A*-‖=inf A∈SE‖A*-A‖.其中SE是问题Ⅰ的解集.给出了问题Ⅰ解存在的条件及一般解的表达式,也给出了问题Ⅱ的唯一解.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的提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F=ma的瞬时性,老师们喜爱用两道经典的例题进行教学。[题1]如图1所示,在天花板上用两根细绳悬挂两个小球A、B,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A的质量为2m,B球的质量为m。若剪断上端的细绳,则细绳刚断的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教学中发现不少职工大学学生解题能力差,有的遇题不知从何下手解,有的只会套题目类型,依葫芦画瓢,解对说不出对的道理,解错也不知错在哪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好物理习题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仅通过力学例题分析就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供同行们共同商讨.1 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物理过程学生经常把题解错的原因之一就是只注重套用公式,不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下面剖析一例,说明解好物理习题时细致分析物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例一.如图1所示.水平面上立放着一原长L,(倔强系数)为K的弹簧,在弹簧上固定一质量为m的物体,并在物体上用力(?)向下压.当使弹簧压缩到1_0时、求突然除去压力(?)后物体的最大速率多大?有的学生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题目:如(图一),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_1,点E在棱D_1D上,截面EAC∥D_1B,且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AB=a。(I)求截面EAC的面积;(Ⅱ)求异面直线A_1B_1与AC之间的距离(Ⅲ)求三棱锥B_1一EAC的体积解:(I)(过程略),得EO=a,S_(△EAC)=(2~1/2)/2a~2,见(图二)(Ⅱ)(过程略)得D_1D=2~1/2a,即A_1B_1与AC的距离为2~1/2a,(Ⅲ)高考参考答案中给出了两种解法,本文从图形合并与分解的角度,给出另外四种解法。解法1:分析、先合后分,在(图一)中,连结B_1D_1,因…  相似文献   

17.
黄细把 《阅读》2016,(Z3):27-29
完全平方公式有如下两个:1.(a+b)~2=a~2+2ab+b~22.(a-b)~2=a~2-2ab+b~2熟练地掌握了它们的正向应用后,你是否想到过逆向应用它们?事实上,逆向应用它们,能把形如a~2±2ab+b~2的式子化为形如(a±b)~2的式子.这种和差化积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值得我们一试!  相似文献   

18.
设A为幂等矩阵,B为l-幂等矩阵(即Bl=B)且AB=BA.研究了矩阵A与B的线性组合C=c1A c2B是幂等矩阵时非零复数对(c1,c2)所满足的条件,建立了C=c1A c2B是幂等矩阵的10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三角形面积是我们在学习函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基本的情况就是:如果已知三点的坐标,要求出这三点的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不妨设其中的两点在坐标轴上。例: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3),B(4,0),C(2,-2),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解法一:补(1)如图(1)过点C作x轴的平行线l1交y轴于点D,过点A  相似文献   

20.
反证法是间接证法的一种。如果我们把欲证的命题写成“若 A则 B( A→ B)”的形式 ,则反证法就是从需证命题结论 B的相反结论 B出发 ,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 ,推翻 B,从而断定待证结论 B成立。反证法有下面几种逻辑形式 :1.A→ B B→ A.证明 :A→ B A∨ B B∨ A B∨ A B→ A.例 1.已知 p3 +q3 =2 求证 p +q 2 .证明 :假设 p +q >2则 p3 >( 2 -q) 3 =8-12 q +6q2 -q3  p3 +q3 >2 ( 4 -6q +3 q2 )所以 p3 +q3 ≠ 2如若不然 ,有 2 ( 4 -6q +3 q2 ) <2  3 ( q2 -2 q +1) <0 .  ( q -1) 2 <0 .矛盾故 p +q 2 .2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