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了从“一国两”制构想到“奥运模式”形成过程,文章指“奥运模式”的形成是邓小平理论伟大实践,也是体育具有强大政治功能生动证明,它必将在今后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数字奥运"为契机的体育信息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科技奥运”理念的有效实施,北京市制定了《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如何将“数字奥运”理念转变为现实行动,如何实现“数字奥运”的宏伟规划是社会各个系统面对的重大课题,尤其是体育决策层。而对于“数字奥运”所赖以生存的体育信息环境的建设则成为现阶段体育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试论奥运赞助给予体育经纪的历史契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了奥运赞助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以及体育经纪人介入奥运赞助的必要性,指出体育经纪人抓住这次奥运赞助机会,不仅会促使体育经纪行业获得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对体育经纪行业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商业运作机制也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外交以国内外人民友好交流的方式,以18年为一个时间节点,以19711972年中美“乒乓外交”、1990年北京“亚运外交”、2008年北京“奥运外交”为平台,将国家面临的外交挑战化为机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部曲”。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逆推法,以中国体育外交“三部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以体育舞台迎接外交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的独特作用。研究结果认为:1)“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掀开了中国外交新的篇章;2)“亚运外交”扭转了国际恶劣环境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让中国稳步立足并成为亚洲的领导者;3)“奥运外交”像一张负责任大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社会历史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开发并有效的监控竞技体育市场;提高运动训练科技含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调整奥运项目布局等是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体育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在“后奥运”时代,公共体育产品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及规范和价值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理清“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分配困局,明确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建立健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公共体育产品的性质和范围不明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成熟,欠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内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对实现公共体育产品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为抓住当前政策红利带来的机遇,并克服随之而来的挑战,需要厘清公共体育产品的性质和范围,建立公共体育产品的多元供给机制,完善公共体育产品的分配制度和监管机制。同时,通过稳步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政策资源适度倾斜群众体育、创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合作形式等手段确保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民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呼唤从“体育管理”到“体育治理”的观念转变与实践落实。就内涵本质而言,体育治理是一种由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体构建网格结构、在成熟的制度保障下,通过多元共治和协商民主实现体育善治的国家体育事业运作模式,它是对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的合理扬弃与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8.
后奥运时代,我国面临构建和谐体育的新任务,弘扬传统中和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首先,“天人合一”强调身心和谐正与后奥运时代体育的终极目标相契合;其次,“时中权变,,要求后奥运时代的体育要与时俱进;再次,“和而不同”为后奥运时代体育多元并存、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最后,“以礼制和”可以对现代体育伦理道德的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析两岸关系中“奥运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阐明了国际体育组织中台湾问题的由来、“奥运模式”提出的背景和确立的过程,并对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体育”概念是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对“群众体育”概念的一种完善与发展。“社会体育”概念的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它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理论基础、供给主体、服务容体、手段与内容以及供给模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阳光体育运动从口号的提出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接近两年的历程,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目前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所遭遇到的社会阻力,结果如下:1)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出台强有力的保障政策与之相配套,但目前配套政策迟迟未出台,其在天时上有欠缺;2)阳光体育尚未能走进社区。社区对阳光体育认知不足,支持力度极其有限。且推广上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持,致使其地利上有欠缺;3)应试教育与之相抵触,以及阳光体育在满足学生运动兴趣上的有限性致使其在人和上并不占优。通过解析其所遭遇的社会阻力,目的是让我们正视困难,知难而进,为其更好实施推广,设身处地地考虑。  相似文献   

12.
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好的不乏其人,他们努力训练,通力合作,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腾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有些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不融洽,使运动员过早地离开运动场,失去了为国争光的机会。文章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的研究,旨在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教练员在选材、训练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足球外籍教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近年来国家队和各俱乐部聘请外籍教练员工作的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争取使聘请外教的工作早日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体育赞助中存在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赞助概念的界定,首先揭示了体育赞助是一种互利的商业行为,而非捐助,并简要分析了体育赞助的发展形势.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体育赞助活动中存在五大误区:1)对体育赞助的内涵存有误解;2)把体育赞助与广告混为一谈;3)对体育赞助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体育赞助法规的不完善;4)体育运作上的失误,企业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技巧;5)体育营销缺乏持久性导致赞助商队伍不稳定.就其发生的原因逐一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干线。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是实现"两课"教育"三进"的关键所在。目前,"两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影响"两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探讨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大学生余暇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余暇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大学生余暇健身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余暇健身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健身方案。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健身。  相似文献   

17.
幼儿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家庭是孩子的基本生长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幼儿园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所学样 ,是感知认识社会的第一步 ,发挥好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搞好沟通与配合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加入WTO、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信息化发展自身体系的严峻考验.通过调查研究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用2003~2012年我国出版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的原始数据,以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评价分析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发展水平呈逐年稳固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增长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P每增加1亿元,就拉动我国文化事业增长0.0000061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经济增长是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发展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成为各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