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学界对于王朝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但对于“天下”的范围则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认为相当于“中国”“九州”,或认为相当于“世界”,或认为两者并存。通过对文献和地图的梳理,可以发现王朝时期“天下”的地理范围是变化不定的,变化的两端分别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范围和现代意义的“世界”。更为有趣的就是,这种变化不定的“天下”的范围,并未引起古人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应与王朝时期构建的“天下秩序”密不可分。大致而言,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对王朝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空间,而其又以“九州”“中国”为核心;同时环绕在周围的“蛮夷”在不同语境和场景下,其价值和重要性是变化的,由此也就形成了以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空间为核心的多变的“天下”。归根结底,王朝时期的“天下”只有一个,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所强调的范围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2.
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是早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观念,贯穿从“六经”到汉赋的经典书写。它源起于尧舜以至三代“追中”的历史记忆,上应古代天文学对中宫斗极的信仰,下与尧舜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建都历史相合,构建了一个王权天授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西周初年“崇文德”的运作,使“天下之中”洛邑成为和合的礼乐文化地理空间。这说明集地理、政治、文化与民族于一体的“天下之中”观念在西周初年已经基本成熟。经《左传》《周礼》《史记》等典籍的推理阐释,它的丰富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随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及具有“体国经野”性质的京都大赋书写,标志着这一地理观最终确立,并对此后王朝择都选址的政治理念与择中治国的思维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效法道成为“圣人”,稳定天下秩序,实现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思考对道家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应当治理。庄子的天下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认为天下无需治理,体现了庄子独特的精神追求;黄老道家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提出了“因循”“审其刑名”等具体的治理原则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底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石,中华传统“天下”理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基因。“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百年实践历程之中形成并发展。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胸怀天下,在坚持人民至上、立足自身的同时,也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传统天下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基。传统天下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天下为公、乐忧天下、融通天下、天下大同的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构建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撑。囿于时代和阶级局限,传统天下观念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张力,其在近代的嬗变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天下观念的精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深入实践基础上,在真实性、现实性、开拓性上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念的系统超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来许多学者对梁实秋人格魅力的评价.从梁实秋的经历来看,其“兼济天下”的抱负的时间并不很长,而转向“独善其身”,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含义.“独善其身”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在乱世与治世中所包含的不同涵义.梁实秋在抗战时期倾向于独善其身,其实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梁实秋的散文语调温和却又包含着讽刺,但作者显然无意于深刻揭露、大声疾呼.  相似文献   

7.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8.
分裂时期的多元天下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形态。列国并立之4世纪的天下形态集中体现了多元天下的特征。首先,天下秩序之所以能存在,是以华夷共有的天下意识为前提。东晋、慕容氏、高句丽都从天下意识中找到不同的合法性资源。正因为"夷"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上升,大一统时代"中心—边缘"的单向支配关系被多元互动关系所取代。也因如此,天下秩序并不稳定,聚变与裂变两种反向运动同时发生。东晋在兼并列国的同时,也分裂出慕容燕。但因为天下意识的制约,聚变是历史的主线。高句丽在参与晋或燕天下秩序的同时,建构自己的小天下,出现了"天下套嵌小天下"的新形态。在4世纪的多元天下中,东晋一元独大,列国皆受其制约与影响,这是天下意识得以维系、多元天下向一元天下迈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苏轼做到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全统一,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新型人格模式——“自由人格”从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超越,成为一位更加纯粹、达观、睿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天下思想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科学地阐释了“家”“国”“天下”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家”“国”“天下”既具有各自的价值蕴含,又兼具整体性思维和逻辑框架。在价值蕴含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家”的价值蕴含;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形成“国”的价值蕴含;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丰富“天下”的价值蕴含。在实践推进维度,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推进“家”的建设;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统一,推进“国”的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天下”的传播。家国天下思想是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踏上新征程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面对明亡清兴的易代鼎革巨变,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阐释。在王夫之看来,天下姓“公”不姓“私”,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天下”,而不是一姓之私的“私天下”。在夷夏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禀受的天地之气也不同,因此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也不同。他反对民族间互相侵扰,主张各安其所。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保族固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反思和剖析王夫之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下观"视野中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融世界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观”,它崇尚礼、德、仁等文化价值观念,希望构建一个“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在“天下观”的指导下,中国注重运用政治、文化手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军事与经济目标则较少重视,从而形成了以求和平、重防御、谋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战略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叙述天下各家思想,实际上是对“道”的流衍进行追述的过程。全篇总的行文逻辑是:思想的承上同启下异。在承同启异的发展中,天下思想一家比一家更接近“道”的本貌。这是一个离“道”越来越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离“世”越来越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15.
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说,墨子思想颇有值得发掘之处。墨子崇尚具有最普遍意义的“天下一体”共同体理想,个体之间能够互爱互利,个体热心公共事务并能为共同体“兴利除害”,不同共同体之间也能实现意志一致和大规模协作,从而消除人与人、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互害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天下之乱。当然,墨子思想里也存在着忽视个性化的自由意志从而导致极权专制的倾向,也缺乏对推动意志协调一致的有效路径之思考,有必要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视察陕西秦岭时高度概括了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由此引出系列问题:秦岭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如何理解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与“中央水塔”的含义?从地球科学角度解读秦岭的生态服务功能,秦岭是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和南北方分界线,秦岭地处南北地块缝合带、两大水系分界带、南北动物交汇带,也是古代国家管理的稳定器,符合“和合南北”的特征。秦岭同时是我国的中央公园和中央水塔,体现出泽被天下的生态价值。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人地共同体理念和防治结合理念。  相似文献   

17.
李格非 《学语文》2004,(9):88-89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  相似文献   

18.
“家族”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定居聚落与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种线性垂直结构的传统社会里,其中的伦理行动和心理结构,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宗族制度是乡土社会数千年的基本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产物,其核心是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思想。“家国天下”是“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穷择善其身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皆非富甲一方或权倾朝野者,“兼济天下”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但是“择善其身”绝对是我们每个有识之士都能做到的。人生之路漫漫,其问不乏或大或小的困难与磨难,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是理想境界罢了。每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成功人生,何尝不是那些经历了风雨,克服了一切困境的人生。饱含辛酸与汗水,幸福与成功才是如此的美好与珍贵。  相似文献   

20.
宗藩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中法两国有政治权力意义上的外交冲突,也有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体现在文化方面的碰撞主要有: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在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中,又包含皇权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大信不约”与“社会契约”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越宗藩关系和西方近代外交原则下的法越殖民关系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