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制定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是对产业集群进行绩效评价等定量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运用关系舍约理论、分工理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产业集群的辨认、集群的产业分类和产业集群边界的确定三个子标准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制定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并对现行的行业分类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了区位商法、NESS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识别和评价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水平.基于区位商法,2006-2010年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居全国第一.温州、台州、杭州和宁波四个地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基于NESS模型,从新能源集聚、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来看,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有9.02%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成熟,33.53%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成长型,45.88%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起步阶段,还有11.57%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或远未形成.综合三种识别和评价方法,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吕岩威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74-178,183
根据产业集群的特征建立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体系,运用离差最大化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新疆产业集群的综合指数,并对新疆36个产业进行排序,得出集群水平高和集群水平低的产业。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新疆产业集群进行分类评价,了解各产业在新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地位以及各产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识别并选择合适的产业作为产业集群。研究得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两个产业在新疆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其他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模收益递增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而且还体现在行业中。此外,在区域宏观经济水平上也会出现递增的收益。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可以衡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效率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知识产权的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发现我国区域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整体效率以及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效率都比较低,区域之间的知识产权运营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变化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提出应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知识产权运营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带来的竞争势必将有效地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GEM模型的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GEM模型,分别从"资源"、"设施"、"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企业的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等六个方面对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劣势,最后提出了增强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若干条对策,以推动其做大做强,更好地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不同区域聚集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不同集群应对应不同的创新效率提升路径。以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计算集群创新效率,分为全面型、技术进步型、技术薄弱型、规模经济型4类集群,再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识别出不同情形下影响集群创新效率的7条路径,并分为全面型、环境型、聚集型,得到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北京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唯一属于全面型,福建、贵州、重庆、湖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进步型,内蒙古、吉林、云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薄弱型,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规模经济型;(2)全面型路径适用全面型和技术进步型集群,技术薄弱型集群适合环境型路径,聚集型路径适用于技术进步型和规模经济型集群,但同一类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可以对应不同路径达到提高创新效率的效果;(3)集群数量、产业联盟数和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是影响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冀新  王怡晖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85-1393
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效率调整前规模效率主导,调整后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主导,产业集群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前三位依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数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19)、新材料产业(集群数9),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数2)技术效率最低。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联盟组织、人力资本环境变量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国工业产业集群辨识与评估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型,从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三个方面对中国16个二位码工业行业的集群发展状况进行辨识与评估,并进一步探讨了集群产业链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已具有较强的集群效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其他行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已由简单、单向、线性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演变成复杂、双向、交织融汇的"产业网"发展模式。因此,为促进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因地制宜,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部署,积极扶持关联行业;转变方式,着力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1.
工业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工业支柱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衡量区域的某一产业是否在全国具有竞争力,是 否在区域内部与其它产业相比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本文从产业规模、市场绩效、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方 面选择了11个具体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各地25个主要工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给予了定量判断,并结合区位熵与产值比 例两个判断标准,分析了环渤海各省市区工业支柱产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水平驱动因素分析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动因素;区域Ⅲ工业产业规模是主要影响因子;区域Ⅳ工业产业规模、科技技术是主要驱动因素,用水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区域Ⅴ资源压力小和技术投入较低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建立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响应关系提供区划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杨  王海芸 《科学学研究》2017,35(1):139-145
在构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及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背景下,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北京主导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北京地区31个工业行业2010-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依据测度数值进行了高、中、低的排序分析。研究发现,部分行业基于专利产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基于新产品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之间并不协调,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建议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要综合考虑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北京应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主动引领产业链条扩散、对接、整合,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在参考了国内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例,构建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SPSS19.0软件,就11个地级市在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规模产出、工业资本实力、潜在工业规模、企业效益、科技创新力、涉外竞争力、环保与生态资源竞争力等7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地级市呈现四大集团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据此,各区域必须相应采取不同战略措施,以提高地区工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从绿色增长视角出发,依托两阶段技术创新理论,评价资源型区域工业企业2011—2015年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表明,资源型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的区域总体能耗效益在全国均处于劣势地位;资源型区域工业企业两阶段纯技术效率水十分低下而规模效率比较高,但规模经济特性得以发挥;除青海省工业企业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属于"双高"类型外,其余6个省份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池仁勇  郭元源  段姗  陈瑶瑶 《软科学》2005,19(5):1-3,11
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浙江为例,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0%,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亮点。然而,产业集群遵循生命周期规律,为了更明确地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指标入手,划分产业集群为孕育、快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期限影响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试图从定量评价角度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实现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依据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现实运作过程和已有数据结构,将其运作链解构为科技研发和市场运作两个阶段,以《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8》作为基础数据源,建立共享投入的两阶段DEA效率评价模型,测度与分解2017年我国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效率,并进一步就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个体、行业以及区域的效率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市场运作阶段整体表现优于科技研发阶段,未来发展除了要继续发挥集聚式优势外,还要积极践行国家创新战略,加大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互;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效率值最高、服务业的效率值最低;按八大经济区域划分,南部沿海的效率值最高,而东北和大西南的效率值相对较低,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以及东北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市场运作和科技研发阶段发展较为平衡。  相似文献   

18.
吴波 《科研管理》2012,33(11):137-143
针对集群企业外迁现象,学术界提出了集聚优势耗散理论。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在区域层面进一步识别驱动集群企业外迁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层面揭示"能力异质性"和"规模差异性"对集群企业外迁不同的影响机制。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区域层面,企业不可控区域要素是影响集群企业外迁的关键动因;在企业层面,能力强的家电企业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外迁意愿,而规模大的家电企业则表现出显著的本地留守意愿。  相似文献   

19.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路径进行了分析,通过介绍产业集群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缺乏创新能力、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路径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集群是创新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中观层面。集群机制促进了技术、人才和知识资源的聚集、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和研发合作,进而起到了提高创新效率的作用,然而,不同区域聚集的集群显示出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基于差异的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不同路径。从集群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各省创新型集群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法计算各省份集群的创新效率,并根据创新效率的情况将集群分为全面型、技术进步型、技术薄弱型、规模经济型4类集群,再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识别出不同情形下影响创新效率的7条路径,根据路径的特点将其总结为全面性、环境型、聚集型,得到不同类型的集群的创新提升路径,得到的研究结果对于丰富集群创新战略和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