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6期刊登的陆建芳老师的《成语教学小技巧》一文,介绍了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方法:会意朗读和变换词序。我认为陆老师不仅是个有心人,而且是个有相当语言文字功底的老师。如在“会意朗读”部分提到的“其实,有些成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意思找停顿”指的就是语言文字学中成语的意义切分。按照汉语的诵读习惯,四字成语的节奏一般均作二二切分。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切分也作“二二切分,只有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成语才可作一三切分。陆老师文中列举的成语“情/不自禁”“目/不转睛“”美/不胜收“”学/无止境”,是作一三意义切…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1~12册中,每个练习都安排了“熟记成语”一栏。每行两条成语,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承。每组成语都注意围绕一个意思来编排。那么,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形式和意义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依据虚词“莫“在成语中的发展演变规律,可以探求成语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词义演变问题,并在义位层面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将词义演变的结果分为三类:新义位的产生,旧义位的消亡,新旧义位的转移。认为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较为独特的组成部分,其语义演变主要体现在新义位的产生上。成语新义位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成语本身的复杂性所导致的“望文生义”,隐喻认知模式作用的结果,成语韵律上优越性的促成,人们从俗从简心理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原本是一个中性成语,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则一般都用为贬义。通过考察“处心积虑”从古到今用例的演变情况.探讨了“处心积虑’’在现代汉语中的褒贬色彩使用问题和成语褒贬色彩演变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7.
成语是汉语言的瑰宝,它语言简洁、意思精辟、结构匀称、含义深刻,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和表现力。苏教版小语教材从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安排了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两两意思或相反、或相近、或相承。笔者因循成语规律,创设学习情趣,丰富教学形式,很好地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提出的“重视语言积累,增加阅读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汉语成语在形式上和语义上的演变。成语形式上的演变包括构成成分的替换和构成方式的变化两个方面。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追求语义的简明生动、节律的和谐、结构的严谨以及汉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和成语自身的特点都是造成成语形式演变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正是为更有效实现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志先 《学子》2009,(10):51-53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它一般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绝大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大都名门有出处,如“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势》,“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近十年来,成语一直牢牢占据着主战场,被誉为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成语活用作为广告文案写作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使用.成语活用分为“旧瓶装新酒”、“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回归成语的表面义”、“更换原成语中某个字词,产生仿拟式成语”三种情形,从语义、语音、语境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合理性.同时,对成语活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语活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都有多种方言,同一种语音演变的现象,在不同方言中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出土楚文献中侵部字与蒸部字常有交涉的情形,出土的多个古文字材料显示,熊字的古代读音经历了由侵部入蒸部的转变,它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楚方言里的方言音变。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简练"一词历来有不同的注解,或以为"练"即熟悉,或认为是练习;而"简练"或当作"湅"。其实,这些理解均值得商榷,该词从其组合关系看,应当为同义复合词,为"选择"之义。  相似文献   

15.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16.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得社会教化在汉代得以复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教化"一词的流行,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教化"并未流行,而先秦诸子之中,只有荀子使用过"教化"一词。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名教一词取代教化一词,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这一变化在《全晋文》中得以体现,在文中,名教出现了51次,教化仅出现5次。通过分析词语的变化,进而反映出教育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用当时较为流行的五行学说释“孝”,这使得作为儒家学说重要部分的“孝”对统治政策有一定影响,但并未使得西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而是以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治理天下。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上对“孝”的重视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孝的顺利传播。董仲舒对孝的传播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历史变迁,暴露出王权政体的诸多弊端,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探寻新的政治发展模式,为中国历史的未来发展设计基本的政治路径。其中,战国时期兴起的"禅让"学说思潮,就是很重要的一种理论探索。而在现实政治中,一些诸侯国也试图应用这一理论,探索自身王国政权的发展模式,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燕王哙禅让于大臣子之。这一行动,无论对社会政治、历史演进方式,还是"禅让"学说的理论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商於古道”开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武关道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和秦岭深山中繁忙的繁华商道.明清时期,受气候因素和地形的影响,以及高产耐旱作物在丹江上游地区的广泛种植让这-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此外,这一时期大量移民的迁入,传统的耕种方式,毫无生态意识的行为,最终让这里的生态环境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生态的恶化最终也导致了河流径流量的下降,直至航运能力的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