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同情心”的核心是“情”,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促使幼儿产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那么,如何从情入手,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呢?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投入真情,以自身的同情情感和行为去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同情情感,并促使其产生相应的同情行为。  相似文献   

2.
话语     
所谓浪漫(慢),就是把时间慢慢浪费掉。——一高校教师在劝告那些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学子好好珍惜时间时这样说道“我想穿得寒碜些,好引起同情,可上哪借破衣服呢?”“不行,你应该穿得体面些,好让人家觉得你有能力还贷款!”——某大一新生申请助学贷款,但不知穿什么  相似文献   

3.
小鱼和老树     
树爷爷住在河边,他年纪大了,周围又没有明友,觉得很寂寞。每天对着河水唉声叹气的。一条小鱼知道了,他很同情树爷爷,可是怎么才能让树爷爷快乐呢?小鱼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树爷爷,我们玩捉迷藏吧!”“好啊,好啊!”于是,树爷爷把他茂密的枝叶伸向水面,树叶一片片地漂浮在水面上,可美了,小鱼儿一会儿藏在这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同情之心也是一种爱心。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表达它。夏小雪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家里养了一只小鸡,有一天因为自己不小心把小鸡一脚就踩死了,自己很悲伤,也很自责。之后不久的一天傍晚,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猫,而且不停地叫着。她觉得它很可怜,顿生同情之心。写到这里,她没有停笔:我心里忽然有一种想抱它的冲动,我想抚它软软的毛,感觉它的温暖和它轻轻的心跳。我想告诉它,如果没有人关心它,我可以照顾它,给它温暖。我不知道它能不能看出我的心思。但我在它那…  相似文献   

5.
同情     
母亲和孩子走在大街上,母亲向街边乞讨的小孩的碗里放了几元钱。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要给他钱呢?”“因为妈妈同情他呀。”孩子想,原来同情是几元钱。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时候,我在江南,我和男友狠狠掐了一架,两败俱伤.我把自己和心爱的书打包寄回重庆. 一个月之后,阿黄打来电话:“你失恋了?”我说:“差一点.”想了想又附上一句:“不准同情我安慰我,即使我失恋了,你也要恭喜我!!!”我连用三个感叹号,想强调我很好.可阿黄抛给我一个白眼:“我来看你吧.”我正诧异,他又丢过来一句:“看你是顺便,我主要是想参观朝天门、解放碑.”  相似文献   

7.
我很喜欢和孩子谈心,每天晚上交流一天的情况已成了我们的习惯。有一天,孩子很激动地告诉我:“妈妈,我觉得老师也有不对的时候。”这突如其来的话,使我有点儿吃惊,因为孩子是非常喜欢和信任她的老师的,是不是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不服气呢?我想了想,轻轻地鼓励她:“谈吧,什么事,告诉妈妈。”“今天小伟上课捣蛋,老师把他拖到教室外面去了,我们在里面做游戏,小伟在外面流眼泪,我同情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在黑板上写下“请大家保持自身的良好素质和理性,会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一行字,讲台下会响起一阵哂笑,那些孩子相互使着眼色,交换着对你的鄙视和同情。鄙视你这么虚伪,同情你这么古董。但这句一模一样的话粘在百度的“李宇春吧”里,没有人觉得惊奇,没有人觉得它土,跟贴者众,使它成为大家拥护的精品贴。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论述了杨守敬针对《水经》作者、郭璞《水经注》、郦道元《水经注》“互受通称”说、郦道元《水经注》版本、郦道元《水经注》在历史地图编绘中的价值及《禹贡》中出现的“异地同名”现象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金币的价值     
一个年轻人对智者说:“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没有人看重我,我该怎么办呢?” 智者说:“孩子,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我现在不能帮你,因为我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三峡》“沿溯阻绝”的句意,並不深奥难懂,有几位同志的解说,却极其深奥难懂。本着辩明真理的精神,想谈谈我们对这一句的理解,並对几种解说,略加评论。“上下全阻”说是正确的《中华大字典》“阻”字目与“绝”字目分别指出:“水隔日阻”;“隔而难通曰绝”。因此,在我们看来,“沿溯阻绝”的句意很简单,就是“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挡隔绝得难以通行。”为行文方便,简称“上下全阻”说。  相似文献   

12.
一般情况下,在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大多会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就是把“我想”“他(她)想”“我以为”“他(她)以为”“我觉得”“他(她)觉得”等的具体内容直接写出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先不要急着回答,请大家认真地看一看下面的四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
你的怎样知道自己是否负荷太重了呢?请回答下面这些问题,从中你会知道,自己是否劳累过度。对每个问题只需在“从不”、“少”、“屡次”、“总是”中选择一项。评分办法:“从不”———1分;“少”———2分;“屡次”———3分;“总是”———4分。1.老觉得自己有许多事需要别人帮忙?2.如果你不得不等某个人,你是不是急不可耐?3.你的睡眠总觉得不够?4.如果有人打断你说话,你常常发火?5.学习多长时间也不休息放松?6.你总是同时想做好几件事?7.你没有任何娱乐时间?8.如果你不在学习,就觉得没着没落?9.你常觉得吃饭没味道吗?10.你对学习成绩比学…  相似文献   

14.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爷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吃货,我总觉得,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是一列日夜奔驰的火车,总是在“况且况且况且”——也就是“狂吃狂吃狂吃”.我想,给爷爷封个“国际吃货”的称号应该是不为过的.如果你不信,就来看看我给你搜罗的爷爷贪吃事迹吧.  相似文献   

16.
同为经济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天赋人性的基础.在“利己”与“利他”两者博弈的过程中提出同情产生的两种方式,并以“公正的旁观者”作为“利己”与“利他”两者之间的调解.他的人性论观点启示我们在看待教师专业伦理时要从教师个体的利益出发进而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且教师深层次的伦理关照来源于对教育对象情绪和情境的观察.相应地,教师要以“公正旁观”的视角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7.
“同情”和“移情”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对“同情”和“移情”的研究是道德情感研究发展的一条主线.本文分析了从“同情”到“移情”所代表的道德情感研究重心向认知的偏移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游记”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和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十二卷),不仅是地理学的名著,而且是出色的游记总集。明代散文家张岱说过:“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19.
马寅 《语文天地》2013,(12):40-41
苏轼《石钟山记》末段“郦元之所见闻”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代表的版本大都译为:“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  相似文献   

20.
要说这个冬天火出圈的网络现象,不得不提名“凡尔赛文学”。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反向——“赛尔凡文学”。“凡尔赛文学”的核心要点是先抑后扬,而“赛尔凡文学”完全相反,重点是先扬后抑,实现读者从看得皱眉想打你到看完露出微笑,并且想给你点个同情或者感同身受的赞。以下就是不错的“赛尔凡文学”案例,大家可以学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