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有”和“无”是一对原括动词,“所”作为名词也是原括性的;“有所”“元所”最初都是实词性的。它们向起音节作用和构成所字结构两个方向虚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孕育并分娩出结构助词“所”。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是”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复杂。本文拟对《论语》一书中的“是”字作些分析归纳,以便进一步探求它的使用规律。《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其中4次重复,实际出现56次。 在56个例证中,作指示代词42例,作形容词2例,做助词5例,作为词素与“以”“故”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故、以是)的5例,作判断词“是”的2例。下面把这些用法作具体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殷商甲骨文时期没有“然”字出现。西周金文时期,“然”的本义为“燃烧”,后来通过假借和虚化的方法新增了代词和连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完善和结合,并且在合用代词“然”的情况中,经过语言的演变,“然”的实词义逐渐消退、虚化,让原本独立的两个词凝固成了一个单一的词汇。  相似文献   

5.
代词、语气词的词义不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具体、实在,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直接造字去记录,除了少数的几个用形声的办法造字外,绝大多数是假借来的.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能做代词用的“字”,也往往能用作语气词,或者能用作副词、连词.是这些“字” 分别被假借为代词、语气同或副词、连词呢、还是这些既可用作代词的“字”与又可同时用作语气词、副词、连词的“字”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遵义方言儿化现象相当普遍。从儿化在词类系统中的分布看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可以儿化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不能儿化。儿化的作用主要有 :一、成词 ,二、变化词义 ,三、改变词性 ,四、增添附加意义 ,五、表示感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7.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8.
语法界普遍认为,能带程度补语的只限于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本文认为,除上述两类外,一般动作动词也能带程度补语。如果一般动词的补语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补语为结果补语。补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充当时,则有两种可能:如果补语前用结构助词“得”,是程度补语;否则,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主语宾语的,程度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中心语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宾语前置现象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语用宾语前置句中以“之”的出现是语法类推的结果,是代词前置功能的体现。它的词性应是代词。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通常认为“某”的自称代词用法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笔者以为,唐代自称代词“某”由魏晋时期指代不确定人称的“某”发展而来。“某”自称用法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由泛指向确指的转变,这恰恰适应了汉语表达精密化的需要,反映了汉语无定范畴和有定范畴即对立叉统一的辨正关系。元代以后受语言经济规则和明晰规则的制约,自称代词“某”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天水话里的助词比较丰富,有几个使用频率很高,颇有特殊之处,这里仅就其用法作一些分析.文中所记以天水市口语说法为准.(一)家有音无字,“家”是写的同音字.这是一个表示即将开始尚未开始的时态助词.与其它时态助词比较,“家”与动词的关系较为松散,当动词带宾语或有连带成分时,可以离开动词用于句尾.1)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动作变化即将发生还未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日语助词"は"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将其前面名词等成分"主题化"的作用。叙述某事物所拥有的性质·特征等的"品定め文"与通过将某时间开始某时间结束作为前提进行表达的"物語り文"是主题句表现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两种句子中,助词"は"都起到了主题化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句子中补语是没有主题的,借助助词"は"可以将补语主题化,这也可以认为是助词"は"的另一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14.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而”是文言虚词中使用最广泛,用法最灵活的一个,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文言文中许多用连词“而”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不用连词,或者是可用可不用.因此,我们也难于把文言文中所有的“而”都译为现代汉语.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讲授文言文时,对“而”可以略而不谈,或者只是笼统地说它是个连词.表示顺接或逆接了事.如果我们根据文言虚词“而”在文言句子中的作用和它所表示的意思,尽可能准确恰当地把它译为现代汉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而”的用法,同时对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都会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古汉语“所”字百余年来的研究状况从“所+V+(0)”之“所”、誓词中之“所”、其他情况之“所”三方面加以分类综述,概括“所”字的语法功能,并对其作出评说。  相似文献   

17.
日本语的句末一般通过加上终助词来表达说话者的心清。终助词在日本语口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并在形成自然流畅的会话交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终助词的得体使用不是日本语学习的重点,但是对我们日本语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个难点。主要的终  相似文献   

18.
古籍中记数使用连词“又”不仅频率高,且使用与否有明显的时代性:殷商时期是产生期,连词“又”在记数中的使用比较随便,可用可不用;西周前、中期是发展期,记数使用“又”字比较频繁;西周晚期到春秋晚期,是记数使用“又”的全盛期,序数基数全用;战国前期到中期前段是转变期,前期用“又”常见,不用少见;中期前段则不用为常,使用则少见;战国中期后段之后,“又”在记数中不再出现。运用这一结论,可以考证文献典籍及地下文字资料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者]代词“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不能单独运用,必须同其他词、词组组成名词性词组,才能起代词作用,充当句子成分。1.同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事物。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可译为“……人(事、时、地)”、“…的”。《论语·雍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走到中途才停止,现在你却自己停止不前。”(画:截止。)《孟子·梁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