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跳花作为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文章以六盘水市苗族跳花节节日源流为线索,在深入解析跳花节节日形态和仪式形态的基础上,认为跳花节节日内涵在于体现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民族审美趣味和表达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作为苗族的最大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苗族服饰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的苗族服饰各具特色,与其他民族相比,苗族服饰的特色着重体现在造型、图案、色彩这三方面。对原有的服饰形态进行改造和重组,是苗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创作手法,在不经意中,这种创作手法正好契合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经济形态演变的宏观视角对清水江畔苗族独木龙舟活动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经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影响,找到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武陵山区侗族与苗族20-59岁成年人体质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对侗族与苗族成年人的体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为提高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成年人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侗族和苗族成年男性体重在35-39岁年龄组均达到最大值;苗族特别是女性体型比侗族显得高大,且最大值出现年龄段晚于侗族。侗族和苗族成年男性血压在35岁后均出现升高趋势;侗族男女血压、肺活量均高于苗族,且台阶指数出现最高值的年龄段晚于苗族。侗族成年男女柔韧素质好于苗族,且衰退时间晚于苗族;侗族和苗族成年男性手臂力量50岁后均出现明显下降,苗族男性大于侗族,侗族女性大于苗族;苗族成年男女平衡能力强于侗族,侗族和苗族女性均在40岁后出现明显下降;侗族和苗族成年男性反应能力均随年龄增长逐年上升;侗族和苗族成年男女纵跳能力均随年龄增长逐年递减,苗族男女好于侗族;苗族成年男性俯卧撑次数整体变化幅度大于侗族,苗族女性1分钟仰卧起坐次数与侗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一带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是保存了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和良好生态环境;本文通过描述台江县南宫乡苗族"游方"活动与新娘子出嫁过程,让读者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社交活动方式以及反映的婚姻形态,我们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反排木鼓舞作为文化的一种展示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和意义的生产,由一种族群源流与迁徙,祖先历史与记忆的隐喻和象征,逐渐转向反排文化,这种文化的展示与表征,一是通过苗族形象,二是展示和表征贵州少数民族和苗族的文化符号,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云南苗族芦笙舞是云南省公布较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苗族芦笙舞多数在苗族传统的节日庆典与祭祀活动中进行,空闲时间跳芦笙舞的情况较少,外出比赛与旅游表演中跳芦笙舞的情况更少,固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苗族芦笙舞申遗保护对象较集中;2)政府职能部门政策及监管力度不够;3)苗族芦笙手及芦笙舞传承人在逐步减少;4)苗族芦笙舞传承方式以民间传承为主;5)苗族同胞对芦笙舞的健身效果认知有限;6)苗族芦笙舞套曲记载不全等.  相似文献   

9.
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视角,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构分析法,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武术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认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湘西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的民风以及土家族、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的变迁与发展状况,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台江县苗族体育为个案,将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发展划分为传统自由期、曲折发展期、恢复调整期与综合发展期,对苗族体育的变迁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发生了巨大变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封闭社会形态的瓦解是变迁的主要原因,并指出防止文化异化、消失,正确处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传播作用是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大都较多注重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方面的训练,而往往忽视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如何把声乐技巧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声乐教学能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声乐演唱学习者而言,良好的视唱练耳练习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基本音乐素养;(二)有助于培养声乐演唱学习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三)有助于丰富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多声部演唱思维。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声乐学习者,在视唱练耳学习方面应注意听觉感知理性化、视唱练习规范化,以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将视唱练耳回归音乐本质,突出音乐的歌唱性,可真正提高学习者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丰富学习者的心理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3.
学习声乐,要通过呼吸、打开喉咙、放松下巴以及声音的高位安放来获得优美的声音。学习声乐是掌握歌唱方法的精髓,不是为声音而炫技的歌唱,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民族男高音是中国民族声乐界极具吸引力的声部之一,但优秀且唱歌技巧比较完美的男高音比较少,声乐教学过程中男高音的歌唱技术的掌握比较难以掌握。近些年,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术训练和作品风格把握有了较多的探索,值得总结并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人们在享受声乐带来美感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这样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本文从声乐美学的含义及发展历程着手,总结了声乐美学的情感表现和情感特征的艺术体现形式,同时对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指导以及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一种综合艺术活动。该文主要就声乐发声的基本技能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学生唱歌情感的表达及歌曲的表现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声情并茂”是歌唱者在表演时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文章结合歌剧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为例,指出歌唱者只有在通过分析词曲特点、把握整体乐思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带声、依声传情、归正字音、形体表演,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歌唱。  相似文献   

18.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构建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有"听、唱、想、说"四种。  相似文献   

19.
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能为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发挥学科特点,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中使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利用情感的作用,用音乐打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