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对2000年和201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国民体质水平数据进行研究,根据相关分析建立起一元线性回归函数.研究表明:国民体质水平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关度很高,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充分论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从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和推广等方面对国外体育人口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认为国外政府主导的体育人口结构研究具有注重调查数据的及时性,注重结合运动强度、频次以及时间对居民体育参与水平进行精细划分,注重对不同区域或人群类型进行针对性调查,注重调查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数据的开放性,强调调查数据为政府体育决策服务等共性特点。国外学者自发开展的体育人口结构研究具有注重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族等多维度探析体育人口结构,注重研究对象选取的精细化,注重从实证角度对体育人口结构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强调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等共性特点。基于这些共性特点,对我国政府、学者更好地开展体育人口结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MODIS遥感数据,针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场生态环境特征,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与生态模型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下半干旱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遥感模型;利用草场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光合和呼吸作用出发的NPP遥感模型与从植物生物量和衰败量变化出发的GNPP模型的估算值之间构建代价函数,有效地对模型参数进行估算和校正;模型考虑了气温和植物水胁迫的影响,以及时空尺度的差异,并充分利用遥感反演的参数来驱动。模型经内蒙草场MODIS数据、实测数据、相关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参数校正能提高模型估算的精度,且NPP估算精度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此遥感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环境、结构与功能分析,是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环节,是进行区域城镇人口预测、制定城镇人口发展规划,并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性分析,也是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化过程,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和特有的城镇化道路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本文就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边界与环境,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区域城镇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予以初步分析。一、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边界与环境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一切物质都存在于一定层次的系统之中。活动在特定地  相似文献   

5.
从估算需求收入弹性所需的各个要素入手,在探讨需求收入弹性的理论含义、需求收入弹性的估算方法,对杭州市居民的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研究,一方面估算出杭州市体育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1.043,是富有弹性的,另一方面,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出杭州市居民体育服务消费在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出现"拐点",说明目前杭州市体育服务行业还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此外还分析了影响杭州居民体育服务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态度及参与行为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海南黎苗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三项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因素中年龄因素对居民的旅游认知差异没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对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差异具有显著影响;所有的人口因素对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和负面认知对其旅游发展态度和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研究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实地调查,获得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利用spss分析方法(如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人口统计学(即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对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汲取已有资本存量相关研究中有益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不合理的估算假定及推算方法进行修正,重新确立了资本存量估算中的四个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率及基期资本存量。还根据最新的经济普查和年度修正的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PIM)对2003-2012年全国283个地级及以上等级城市的资本存量进行了重估,估算结果可以为后续的许多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户籍居民以街道、乡镇为抽样框进行 了随机抽样、入户问卷调查。本研究专门对北京市女性市民的体育活动参与、中断和不 参与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女性市民16~70 岁体育人口 为38.9%,体育人口率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增长,但61 岁~70 岁女性市民的体育人口有 所下降。非城六区体育人口高于城六区体育人口。女性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前三位目 的是增强体力与健康、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工作忙、家务忙、生病是制约女性市民参与 体育活动的前三位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者对隋代陕西人口数量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利用"户口平均密度法",对<隋书·地理志>所载北地、弘化、汉川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数进行了分割.经估算,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数为378.8万口;如果加上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当时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423.8万人.隋末陕西人口峰值约为435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呈现出以迪化城南门为界,城内城外种族、阶层、文化差异悬殊的社会空间格局;清末民初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呈现出满族官兵居住区、汉族商人居住区、维吾尔和回族人口聚居区、俄国侨民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5种社会区;民国末期,社会空间呈现出高级官署区、汉族商人居住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4种社会区;政治军事力量是社会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支撑和驱动这种态势是资源的大量消耗。由于上游产品工艺相对落后、加工效率较低、下游消费格局有待改善等原因,使得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能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以城市居住区为研究案例,结合LEAP模拟平台,对小区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终端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系统建模,并结合能值评价指标及多情景的复合分析评估了小区的生态压力、服务及整体可持续性水平,并对常规发展趋势和当前可行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未来常规情景下案例社区的能值可持续性将大幅度下降,应用改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恶化情况,其中提高终端设备效率的技术方案效果较好。但彻底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以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巴彦浩特为例,重点分析其城镇规模、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巴彦浩特城镇空间扩展缓慢,新着新区的建设,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张主要表现为新区用地的不断蔓延,老城区则由于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及经济中心的转移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总体上看,巴彦浩特城区空间遵循“先主要道路两侧发展,后地块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律。城镇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政府层次、经济层次与社会层次3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效果是存在差异的。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动力,政府调控是重要的因素,对巴彦浩特而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交通因素的影响效果目前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城市精细化规划与管理提出新挑战。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划分,加强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图像数据、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及路网数据,使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和语义信息挖掘方法,实现城市功能区的语义分类。对随机挑选的360处区块进行样本验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语义分区的精度达到87.5%。该方法受区域限制较少,对城市功能分区研究有效。  相似文献   

15.
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达工业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并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采取的是"以城镇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模式;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的同时,推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模式。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生态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涪陵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核心旅游品牌。需要大力扶持旅游业,延长旅游短板,才能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旅游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作者针对重庆市涪陵区农民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公共服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住宅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从主城区人口集中指数、人口集聚度指数、不同圈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单中心与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模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空间重构角度探讨1982-2010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如下。1)近30年来主城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一直在增加,人口分布的向心性较强,人口郊区化现象不明显。人口分布集中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2-200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为低速增加阶段。从人口集聚度指数来看,人口分布集聚特性明显且人口集聚沿主要交通走廊呈条带状特征。2)各年份人口密度随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趋于减小,人口密度在0~3 km最大,在3~6 km处出现快速下降趋势;高人口密度街道分布有渐趋内移之势,低人口密度街道有渐趋外移趋势。3)单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主城区4个年份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不尽相同,1982年与2000年反函数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而1990年和2010年三次函数模型模拟更优。多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2010年主城区双中心结构初露端倪,主中心在影响人口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次中心在集聚人口能力方面较弱。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可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居民福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GIS技术,采用最小距离法及考虑地形的行进成本法,分析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乌鲁木齐公园绿地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2)2007—2017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和时间可达性均提升较大,截至2017年,93.14%的居民点能够在5 min内到达距其最近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级递减的“圈层”式分布特征,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T”字型分布特征;3)路网密度、公园绿地面积、形状指数及距居民点空间距离对公园绿地可达性决定力显著,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距居民点距离是关键因素;4)绿地布局变化是东西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提升的主要原因,道路网络改善对南北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有积极作用,且两者分别对5 min内和5~30 min可达区域的面积增加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以坦桑尼亚首位城市达累斯萨拉姆2002、2007和2012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运用扇形分析和同心圆分析等方法,以及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等指标,研究达累斯萨拉姆近年来城市蔓延的总体态势和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2年间达累斯萨拉姆城市蔓延特征明显,蔓延程度较高,蔓延速度不断加快,主要表现为非正式聚落不断增长情况下的城乡混合发展,侵占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裸地,其次为植被;2)2002-2007年城市建成区主要沿交通干道以及在市中心周边进行轴线式蔓延,2007-2012年主要在交通干道间及城市边缘地区进行填充式蔓延,城市空间形态由指状向团块状演变;3)城市蔓延方向性明显,向西北、西、西南和东南扩展较多,东南方向成为新的扩展热点,且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4)城市蔓延主要受到人口与经济增长、交通条件改善、政策变化及土地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设施起到重要的空间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