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进行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和文学主题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可分为"典雅感伤"、"通俗温情"、"直白宣泄"、"嘲讽辛辣"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作为开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的"伤痕文学",它的内蕴和意义,也许远不是"伤痕"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本文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力图分析、揭示"伤痕文学"中性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直接促成了新时期大文学格局中知青文学现象的产生。从知青文学第一篇作品到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向后知青文学的演变。本文着重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论述演变的过程,并分别对知青文学尤其是后知青文学的特征、表现、作家作品以及概念本身做了一次适当的界定,有助于推动知青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语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以范式研究作为切入点,选取新时期以体育为素材的文学作品为研究文本,对不同阶段体育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新时期体育文学形成了3个不同的文学范式,分别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范式的“冠军文学”以讴歌英雄、宣扬爱国主义为使命;批判现实主义范式的“问题文学”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后现代主义范式的“网络文学”则体现了对个体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尊重的人文情怀。范式研究的意义在于打通了被时间切割的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学的整体性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学的渊源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5.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实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迎合了当时为"白话文学"正名的需求,他认为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同时,他认为平民文学是用"当时"的白话来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它应当有助于"救济社会"、"补察时政";他赞成宋人"做诗如说话"的主张,强调语言的通俗化与口语化,这也显示出他的文学评价标准的狭隘与偏颇,但结合当时的时代,他的这一主张也确实有助于白话的主流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学不是体育与文学的简单相加。作为人类活动的构成部分,它们都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与生存表达;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它们都生成于文化,又是历史与现实文化的承载者与表达者;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聚合在一起,在文学的平台上展示广阔的体育人生,并将这体育人生升华为审美形态。如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文化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体育文学研究的理论题域,这是体育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应有题域。  相似文献   

8.
"人的基本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对这个问题仅局限于心理学的领域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因此,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具有一定的尝试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深入并且各种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时期,而文学在这过程中是作为边缘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失去了对于社会发言的能力和承担。"文学"话题的出场很显然是知识分子的某种焦虑情绪和状态的显现,并在这其中显示着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以及对于这种定位的自我实现和坚持的可能。同样"文学"话题以及文学理想主义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观念体系受到的冲击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原有的维护社会文化秩序的道德规范、伦理法则都失去了相应的社会整合功能,而新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法则又没有建立。这种中间状态在知识分子心理中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学的沦落"。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女性文学以丰硕成果成为新时期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什么促成它的成长,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成长历程的梳理,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曹帅 《职大学报》2011,(6):44-48
"历史"作为文学钟爱的母题,历来备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作家笔下的文学常常与历史相联,并作为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本土文学实践的深入,新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历史这一主题,并以其自己的、全新的、颠覆性的方式重写历史,形成独特的历史叙事。而这些创作实践皆源自新时期女作家们的迥异的历史观念。本文以新时期女性小说为突破口,从女作家服从历史、颠覆历史和日常性历史三种观点,探讨和剖析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近来读到霍志军先生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后续研究的又一部成果。早在作者2007年赴陕西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其就有了一个更为长期、宏观的研究计划,因为"唐代御史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厚的选题。  相似文献   

13.
以布迪厄"场域"视角审视煤炭产业与煤矿文学的关系会发现:煤炭产业为煤矿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内的组织支持和传播平台,造就了煤矿文学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行业背景和体制运营也削弱了煤矿文学反思批判的勇气和魄力,牵制了煤矿文学的主题探索和传播推广.为推进煤矿文学的持续发展,相关机构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在时代主题、人物塑造和传播方式上寻求突破和新生.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而进入历史新时期的社会现实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提供了土壤。伤痕文学作家们为了使作品达到教育民众、宣传政治、图解政策、诉说苦难、拯救心灵的目的,继承和发展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的运用也正符合当时在拨乱反正的历史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伤痕文学。  相似文献   

16.
《职大学报》2011,(5):123-123
(2011年8月4日通过)《职大学报》二十余年来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认真办好特色专栏,曾经开设过"美学研究"、"长江三峡文化研究"和"环境保护研究"等专栏,而长期坚持下来的是:"楚辞研究"(1992—2011)、"墨学研究"(2002—2011)和"女性文学研究"(2002—2011)这三个专栏。这些特色专栏的开设,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提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及岗位工作能力以及进一步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应在充分解决多方面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策略,以期提升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通过分析应用型...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人们普遍相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上天总会眷顾他们而赐予他们财富和幸福,这便是"美国梦"。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梦"的影响或大或小,或推动社会的进步,或遭舆论谴责质疑。文学,作为社会变更的直接反映,吸收"美国梦"这一主题并出现在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追溯美国历史长河,漫游美国文学巨作,我们可以找到一条"美国梦"的兴衰轨迹,它与美国历史紧密相关。文章旨在收集殖民时期以来,美国文学作品中以"美国梦"为主题的小说、戏剧作品,统计他们在全美文学同类作品中所占的比例,以图表的方式呈现,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文学作品与社会因素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相关变化趋势亦预示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秩序的建立,"美国梦"必将重新主导美国大众主流思潮,再度成为文学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9.
将魏晋时期较为成熟的文学样式诗、赋、文、小说中涉及"体育"的部分划定为"体育文学",从中窥探当时体育的发展状况。指出魏晋"体育文学"呈现了当时军事、侠士、射猎、走狗、登高、垂钓、棋弈、击壤、养生等体育形态,但这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将现实中的体育活动与历史、人性、生命本体、社会存在等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开辟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民族性建构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是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张力中发展的。新文学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其理想的状态不是简单地确认和复归传统,亦非模仿和移植外国文学,而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下重构。它要以多种文化为参照系,穿越中西文化的壁垒,在人类性的高度上重新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取舍,以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来表达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文化精髓,达到民族性的借重和人类性的超越。新时期文学对此进行了自觉的实践,其成就和不足都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