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传播的主渠道。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传媒被推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传媒意识形态的变迁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蜕变的前奏,经历了从僵化到否定化、虚无化、到多元化和彻底西化的发展历程。媒体舆论失控对苏共、传媒、公众和社会舆论场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有效应对西方传媒议程设置中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已经成为我军对外宣传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为提升应对效果,我们必须转变旧有外宣观念,确立更加科学的、更具针对性的观念。一、确立长期斗争的观念应对西方传媒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舆论斗争,实质是中西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斗争具有长期性,只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仍然存在,西方媒体针对中国以及中国军队形象的舆论攻击就无法根除,西方传媒议程中"中国军事威胁论"就无法彻底瓦解。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长期偏见、意识形态斗争的漫长艰巨,  相似文献   

3.
从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看内地传媒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卓 《现代传播》2002,(1):67-70
中国内地近 2 0年的电视改革使电视传媒逐步在三大传统传媒中占据强势地位 ,并在客观上成为大众传媒角色变迁的传感器。本文透过节目形态演变的表象 ,以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置内地传媒于改革开放的宏大社会背景之中 ,探讨内地传媒角色变迁的现实基础、理论渊源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媒介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媒介的认知、理念或信仰,也可视为一种理解媒介的“心智模型”。媒介意识形态通过学习、模仿和传递得来,是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一种“软规则”,规制着媒介形态与制度的演化。近代以来,知识精英与国人的“媒介认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传统的媒介观念,二是来自西方的媒介观念,三是来自前苏联的媒介观念。三种媒介意识形态都曾影响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媒介制度安排。作为媒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知识的供给在媒介制度变迁中显得异常重要,当媒介知识供给的曲线发生变化,媒介制度安排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贺新 《新闻大学》2013,(1):138-148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入手划定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领域的范围,以1979到2011年新闻传播类四大期刊为检索范围,对研究话题的分布和变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话题的数量变迁整体呈锯齿状不稳定形态.时段上以1989年为界,分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至2011年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研究的主要话题一致,但有增长方式和增长点的差异.90年代以后的平缓增长显示了研究者群体的努力,也印证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文章提出中国新闻改革是“观念引入”和“边缘突破”并行的观点.但没有制度的突破,中国媒体“宽松带”的状态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闻事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作为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电视新闻的变迁折射出传播体制、传播观念、社会文化思潮的嬗变,成为电视改革的缩影。探讨新时期云南电视新闻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先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与传媒的双重转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变迁和传媒的变化,政府与传媒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型:从传统体制之下的政府对传媒的单向控制转变为包括共生关系、工作关系、监督关系在内的政府与传媒的双向互动关系.本文重点讨论这一双向互动关系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及其过程,分析中国大陆政府与传媒双向互动关系的内涵及形成.这...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认同与维护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对人们采用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来实现的。在现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及其执政党要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的稳定把意识形态操纵作为重要手段,甚至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因此对意识形态的操纵也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闻传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媒方式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它正不断地通过改变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对人们的一种意识操纵,从而对受众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操纵的众多手段中,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社会当中,但对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从对意识形态操纵的界定出发,分析新闻传媒得以在意识形态操纵中运用的条件与可能性,进而总结出新闻媒介对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媒变迁与中国文学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传媒变迁为视角,探讨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稳健,人们的财富不断积累,物质生活日益富庶。有道是"饱暖思淫欲":当生活过得丰衣足食时,人就会不思进取,开始贪图享乐和不务正业。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盲目追逐,成为当今社会部分人群的生活全部。面对这一现象,大众传媒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所作为。之所以要强调传媒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自传媒诞生那一刻起,就与意识形态有了天然的关联——正是通过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阅读史研究的内涵和范式出发,讨论了经典的类型、特点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出版、读者等因素对经典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对经典的阐释与经典变迁的关系.经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和阅读对象,其变迁和接受应作为阅读史研究的一个细分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来经典阅读的变迁和接受,并总结了经典的变迁对于阅读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正聪 《东南传播》2011,(12):10-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转型。中国传媒的发展无法脱离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其发展也注定会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冲突、调适和变迁过程。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价值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价值观的功能和影响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制约因素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变迁研究,以及传媒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研究。总体来看,对传媒价值观的静态研究较多,动态研究较少;缺乏对传媒价值观变迁机制的宏观地、系统地关照;关于新媒介环境下的传媒价值观念体系的重构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为未来研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的文献分析,从传媒体制、传媒国际关系、传媒文化观念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木次年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检视了改革进程中遇到的"语法问题".传媒改革从"语词革命"向"语法革命"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陈杰 《新闻传播》2012,(5):16-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外资传媒政策的变化,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缓慢进入、快速进入再到调整进入的变化历程。从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外资传媒政策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具有渐进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我国政府决定着外资传媒政策的开放与收缩,因而也决定着美国传媒集团的进入领域、进入速度、进入模式以及进入规模。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这一数字在1997年进行的首次统计时只有62万.20年来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对传媒而言,互联网赋予了普通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机会,改变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也对中国传媒内容的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时间节点梳理互联网的发展给传媒内容国际传播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内容的文化交流作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的现实背景下,传媒公共性实践就是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平等、公平、公正、开放为圭臬,为多元社会中的各利益群体提供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制造社会共识"。这也是传媒和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目标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强男  张瑜烨 《当代传播》2011,(5):109-110
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新闻传媒与社会经济系统构成互动性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媒介内容受制于社会经济系统,又应该表征社会经济系统.同时,新闻传媒又以自己的产业改革、产业发展来影响社会经济系统,逐渐改造人们的观念和思维,促进社会经济的流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传媒体制变迁的模型建构与目标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丽勇 《新闻界》2005,(6):7-10,6
传媒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都足不可或缺的。传媒体制变迁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市场化和制度化是传媒体制变迁的两个基本逻辑,本文以市场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为变量建构传媒体制变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媒体制变迁目标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传媒资本市场的缺陷与转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正林 《视听界》2006,(5):72-75
传媒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资本市场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这些烙印同样留在了传媒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传媒的意识形态性又让传媒以更高的敏感性区别于其他产业资本市场。可以说,资本市场与传媒产业的结合,既让中国传媒感受到资本运营的艰难,也让中国传媒看到了发展的远景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