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她所反映的人的思想和意识、品格和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近些年随着IP剧盛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IP剧的制作当中,既能赋予IP剧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可以引领我国电视剧发展走向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梦依靠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持,也依靠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3.
张昭 《出版广角》2021,(10):17-2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期,我们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各出版社牢牢树立起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工作理念,从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着力挖掘选题,出版了众多优质的主题出版读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正>实现中国梦依靠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持,也依靠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性工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蕴育发展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传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其中,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应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勇承重担,用创新思维发掘与丰富传统文化新内涵,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小明 《传媒》2021,(19):后插3-后插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8.
原彦平 《出版广角》2018,(10):10-13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古籍整理出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时代,我们既要全面梳理成绩,总结经验,更要对照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新目标、新任务,用全新的、更加积极的姿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背景,认为中国图书出版IP象征着中国出版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筹码和议价能力.我国出版业要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图书出版IP,通过提升中国图书出版IP在双循环中的流通,突破西方文化霸权的阻碍,提升中国出版业及出版物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能力.构建中国图书IP的文化创新路径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附加中国故事的外延、精选文化符号串联起中国特色文化表述.我国出版产业需依托数字出版、"出版+"、跨界衍生品、IP生态圈等助推中国图书出版IP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流通,推动中国出版业在新发展格局中一盘棋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玲 《传媒》2021,(11):78-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新技术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趣和新生命.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甲骨文为契入点,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探索甲骨文IP"数字化创作+云推广"设计开发与推广模式,创新专题博物馆馆藏经典藏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伟超 《出版广角》2021,(19):68-70
出版业是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出版业自身的出版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出版体系,按照"七个一"目标要求,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构建"线上+线下""出版+IP""出版+跨界"的传播渠道矩阵,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多层次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精髓,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要以对话精神为基本方法论,积极推进经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时代与未来的对话,以文创理念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文化间性把握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文化内容,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文化差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秦敏 《视听》2023,(4):73-76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成为节目品牌形象树立的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并没有阻碍年轻人的喜爱之情。从整体上看,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平台联动传播、全民互动参与、打造IP等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热潮.在大众传媒方面,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承担起在新形势下形塑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正历经着媒体融合的电视节目发展阶段.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类节目往往呈现出无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种种面向.本文最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新媒体融合功能与媒体融合方面的理论,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融合发展提出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精神力量。在“两个结合”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积极进取、百花齐放,创造了新的学术高峰。文章在整理和分析了部分代表性期刊的选题与刊文后,观察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选题与专栏开设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深刻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其核心学术成果也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向度等主题。这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时,更加注重实践路径中的人文与价值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大期刊应该坚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关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性转化”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创新性发展”要求塑造传统文化新形态。文章介绍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内涵及基本要求,指出要实现馆藏古籍文献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必须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同时按计划、分步骤落实各项工作,提出图书馆应通过文创产品开发、专题文献展览、跨界力量协同等路径提升“两创”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收藏与传承,更是增强全国人民文化自信,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图书馆事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图书馆本体职责中的技术、馆员、物理空间以及社会协同下的行业融合、跨界推广、跨区域国家战略与国际化视野出发,分析其助力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和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图书馆职能与主体优势,借助跨域合作和国家战略,实现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陈岚 《新闻战线》2023,(22):30-33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文化宣传的责任感使命感,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报道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提升“文化出海”传播能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用心挖掘者、创新表达者、现代传播者,努力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巴蜀文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指导和部署,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策划了以唐诗、宋词、中国古代名画等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挖掘其中的植物、动物、生态等元素进行科学内容拓展的系列图书,在中华文化和科学普及方面搭建一座桥梁,打通文化和科学原本认为生态学对立的两岸,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实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