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外开放及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唐代,早已传入中国的佛教依旧方兴未艾,西方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亦先后流行于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唐代长安等地所流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及佛教等并不纯是来自西亚、罗马、印度或经中亚而传播来的宗教,而是指其在东传的过程中,受到中亚等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带有中亚风格与色彩的宗教。唐代中原一带的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全面地介绍了摩尼教的历史、教主摩尼、典籍、教团组织、寺院制度以及基本教义。它实际上是开元十九年(731年)驻在京城的摩尼教传教师拂多诞奉诏而作的一个有关摩尼教的解释性文件。拂多诞之所以要写这一文件,是由唐玄宗因武则天优待摩尼教而自始就对摩尼教不感兴趣且采取不利于该教的措施,从而下诏让拂多诞书面奏闻其教的情况,《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就是拂多诞的书面奏稿。从中可透视唐代封建政权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对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唐人与鹦鹉     
唐代宫廷和民间大量驯养鹦鹉。人与鹦鹉演绎了许多美丽、凄楚的故事。唐人喜爱鹦鹉的原因主要是它美丽能言、品德高尚、富贵吉祥。从文化史的角度看,鹦鹉与唐代宗教文化关系密切。研究唐人与鹦鹉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了解唐人的精神生活和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宗教得到空前繁荣。"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也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一步融合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时期,因此,佛教对于文人和文学也就有更巨大的影响"[1]。道教在唐代得到特别的崇重,带上了"御用宗教"的性质。许多帝王亲自求仙、炼丹,极大地提高了道教和道士们的社会地位,扩大了道教的影响,鼓起社会上下崇重道教的潮流。在这种社会气氛下,文人们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浸染[2]。儒家思想在唐代虽然不能定于一尊,但唐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平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唐代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致君尧舜上"是唐代文人共同的理想。步入中晚唐后,唐王朝国势衰微,文人的命运更加坎坷,精神上的苦闷和矛盾也更多,佛、道便成了文人们寻求安慰之所。作为中唐著名的诗人,三教思想对李绅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交往看祆教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祆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 ,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主要宗教信仰。由于历史久远 ,材料匮乏 ,对于它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根据现有的材料 ,从文化交往和语言学的视角 ,探讨祆教的产生 ;从波斯帝国内部和外部的长时期、多层面、不同形式的交往 ,探究祆教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发展 ;把祆教的演变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个案 ,探讨祆教在其自身发展中发生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交往 ,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宗教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受犹太喀巴拉教和基督诺斯替教思想观念的影响,博尔赫斯的创作体现出对于宇宙主题的关注。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无穷后退的叙事风格也源自于喀巴拉语言创世和诺斯替劣神创世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时间观。宗教成为博尔赫斯探索文学可能性,实践他将文学、哲学、宗教三位一体的神奇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1.
大花苗族被迫迁徙到石门坎,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政治上毫无地位,受封建统治者和当地彝族土目的统治,人们在精神上对宗教产生了特殊的需求。石门坎是汉、苗、彝、回多民族聚集地,但儒释道思想、彝族宗教和伊斯兰教等影响微乎其微,而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又满足不了这一需求,这为基督教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对武术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禁教(民间宗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来掩蔽其宣传教义,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民间宗教对清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武术的传播;教化了武德的内容;加剧武术与神仙、玄虚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对武术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禁教(民间宗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来掩蔽其宣传教义,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民间宗教对清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武术的传播;教化了武德的内容;加剧武术与神仙、玄虚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 ,不仅是广大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左右着虔诚的信徒 ,而且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早期教育方面也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初期阿拉伯人教育情况及其特点的分析 ,全面阐述了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影响和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一生所致力者在于建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因此宗教问题不是其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和基督教,熊十力亦有很深的见地。“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宗旨。因此,他以“体用不二”来评判各种宗教。并形成为其宗教观:其一,宗教诉诸于感情,哲学诉诸于理性。其二,宗教基于“体用二分”立教,此乃宗教之根本特征。其三,宗教与哲学一样具有“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最终会被哲学本体论所取代,即哲学将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16.
太谷教是清代中后期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涉及该教的记载零碎且片面,而其自身的文献又多散佚,以致长期以来,该教流传的史实及相关教义,几近湮灭,知者寥寥。以晚清小说《老残游记》切入,对太谷教创立、发展及传承,加以考述,可廓清其历史演化轨迹。尤其是就学术界颇存歧见的属性及相关问题,能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是重视体育的宗教。不仅《古兰经》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重视军事体育,而且哈里发们也倡导体育游戏,致使中世纪阿拉伯体育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玄怪录》是唐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内容以志怪和奇遇为主。作家在作品中竭尽全力之能事,揭橥中晚唐的现实问题,抨击和讽刺了当朝政治的阴暗面与现实的丑恶面,影射政治敏感事件。此外,作品还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美轮美奂的理想国家,体现出作家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正宗大教,称之为宗法性传统宗教,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完善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帝制垮台为止,其间从未中断.既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也要注意到它的积极影响.它与今天人们的信仰能否及如何相结合,是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