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知白以独特的贵州山水创造了风格特异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风格,深刻反映了贵州的地域自然精神,并达到一种审美文化的高度,使自己成为一位极有价值的山水画家.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3.
谈美术创作     
“美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诞生于世之前,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创造了用以征服自然、维护生存的石器、骨器等等“物质”。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不断地毁坏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在劳动中创造着自身世界,即制造出一系列的以实用功利为目的及体现审美功能为目的的“工具”,如原始陶器,有装饰纹样的青铜器等。于是,美术从这个时候起,就作为一种以审美功能为目  相似文献   

4.
赵文哲是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吴中七子”之一。在大小金川战役中,壮烈殉国,年仅49岁。赵文哲早年虽服赝王士旗,但又兼取唐宋各大家,显示出较为宏通的诗学眼光。其人生的最后几年,随清军远征西南边塞,金戈铁马,诗歌日益变化新奇。赵文哲随军出征时所作《鲰隅集〉,以山水边塞诗为主。这些诗既对西南雄奇荒幻的山水进行描绘,同时又襄挟着乡关之思、羁旅之感和对身世遭遇的嗟叹。赵文哲的山水边塞诗扩大了古代山水边塞诗的表现领域,是清代山水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6.
郑燮作为一代才人,他的文学主张表现在:力求反映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创新而不泥古,以自然为师,写出事物的真精神;郑燮的山水诗因其生活经历的内在制约,故而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郑燮以画家的笔法、诗人的眼光把进入他笔下的山水表现得既充满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在质朴的风格中着意创造出一种飘逸洒脱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关学意蕴。主要是主客体高度默契,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他的诗在寄情山水田园中显示归隐心态,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真正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其著作《写山水诀》中提出绘画四忌“邪、甜、俗、赖”。明清画家在尝试为这四个字作解释的同时,又提出一些新的评画标准,其中的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及品评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黄公望提出的绘画四忌为出发点,重点梳理明清画家、评论家对这一绘画思想的认识,探讨“邪”“甜”“俗”“赖”之间的关系,试图更加深入地理解黄公望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世界优秀女子田径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资料分析,指出当代女子田径运动训练表现出“男性化、大负荷、多竞赛”的特点,为创造现代女性运动员在训练中既要强化又要控制的训练理论和科学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具体实践的“山水南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山水南洋”模式将学校、企业、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构建、职能分工、制度保障等方面体现出较大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建构的完善而蕴味无穷的意象世界,以便领略她不落窠臼的想象和娴熟的技巧-融会贯通不着痕迹的运用了通感、陌生化、照应、哲理隐喻以及超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并因此而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表达效果;有的尖锐且疼痛,有的浓丽而泼辣,有的虚幻而忡怔,有的轻松而智趣,有的绝望又留连,有的美丽又凄怆,有的阴森而恐怖……张爱玲借这些惨淡经营的意象轻轻巧巧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人的“内宇宙”,具有浓稠的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人是以“自由自觉”的基本特征的。文学是人的自由创造,当作者失去自由、不管是自己盲从还是被迫听命于他人,被过多地规定和限制,都会失去人的“自由自觉’’这一基本特性,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人文精神与翻译──兼谈“达意”、“传神”李炜1《圣经》中,人类要造一座通天塔(theTowerofBabel),结果触怒了上帝。原本讲同一语言的人类倾刻陷入了无法交流沟通的痛苦之中,通天塔造不下去了。然而人类不愧为万物之灵,创造出"翻译"这样一...  相似文献   

16.
袁宏道游记散文呈现出来的多样统一之“形”的灵动美,是与他先进的审美观和“爱奇尚异穷新极变”的审美意识及心灵里那些“丑的格式塔”驱动的任性适意美相对应的。袁宏道提出的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的异形同构的观点,揭示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和游记散文的“物化”规律。他自觉地大量地运用这一重要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从而把山水审美心理化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袁宏道游记散文“图底”结合构成的格式塔,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力感”美。他描绘的市井风光画面,具有较高的审美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水田园诗歌至少具有两个层面的图像:一是内在的图像,即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象”;二是以诗意图为代表的外在图像。从这两个层面的图像来看山水田园诗歌可以大致概括为花鸟鱼虫类、自然景观类以及田园居地类三种类型。同时,山水田园诗人运用语言符号来描绘这三类山水田园物象,形成了归隐语象群。诗歌的语象与其诗意图二者紧密相连,构成语图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种语图唱和的状态下,彰显出文学图像的价值意蕴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最早介绍新文学理论和提倡文学革命;最早创造新文学形式和显示出文学革命业绩;最早突破封建文学禁区;最早提出无产阶级文学,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注重新文学建设的,几乎全是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他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缔造中国新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绝句扩大了盛唐绝句的题材范围,发展了“变体”,且大量采用议论、方言俚语、重言迭字入诗,创造出一种情思深沉、声调拗峭、语言朴素,适宜反映乱世心声并与其沉郁风格相一致的崭新绝句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作曲家,以鸟声来谱曲的人,可以说是多不胜数。但用记谱方法来记录鸟鸣,并且能用鸟鸣来谱曲的作曲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法国作曲大师奥利维埃·梅西安。这位已故作曲家有着惊人的感受能力,灵敏又富于幻想的听觉。当他信手拈来地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出一串串光彩耀人的和弦时,人们很难不受到他强烈的音乐表现力的感染。在创作中,他寻求“一种崭新而具有时代性、独特性、同时又能表现个性特点的音乐。”为此,他创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