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在体育训练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扭伤以后有严重的腰脊疼痛,腰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在急性期必须施以有效的治疗,不然急性转变为慢性,则变成顽固性腰背疼痛,治疗较为困难。手法按摩治疗这种病有较好的效果,能缓解腰肌肌肉痉挛,减轻腰部疼痛,是比较有效的措施,为此将急性腰扭伤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刮痧防治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用临床实验法对12例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进行了刮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12例肩袖损伤患者中,有10例2次刮痧后明显减轻,6次刮痧后基本恢复正常;1例刮痧2次后效果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刮拭10次后仍未能彻底治愈;1例未能见到明显的效果.实验表明,刮痧对运动性急慢性肩袖损伤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91.67%,治愈率为83.33%.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医刮痧、按摩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症,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刮痧和按摩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均有明显疗效,其中刮痧组有效率为95.84%,按摩组有效率为96.15%。两组相比较,刮痧组见效更快(P〈0.01)。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体工队16名现役优秀跳跃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表明,优秀跳跃运动员的受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膝、踝、腰和腹。多发伤种与项目有关:跳高易致股后肌群拉伤、膝关节、踝关节扭伤;三级跳远易致足跟底部扭伤、踝关节扭伤;撑竿跳高易致腹外斜肌拉伤。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技术动作不正确和身体疲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科学安排训练和竞赛,注重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和技术诊断,加强对膝踝等受伤多发部位的保护,提高对急性损伤的诊治水平,建立、健全运动员医疗制度和康复制度,对于预防跳跃运动损伤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处理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冷敷的方法。对实验前后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踝关节的周径有显著差异(P〈0.05);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差异非常显著(P〈0.叭);踝关节的疼痛度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相对于单纯的冷敷对减轻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降低踝关节的疼痛度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近千名不同专项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率为19.7%,受伤者人均受伤1.47次/人;高校运动员最易出现的运动损伤是肌肉拉伤、扭伤或挫伤和肌腱韧带损伤,较严重的运动创伤是骨折或骨裂伤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和大腿部位;受伤比率最高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足球和武术;运动损伤以急性损伤为主,且在训练中所受运动创伤以轻伤和中度创伤为主,受伤后运动员适当休息或调整训练计划后大多会快速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扭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将膝关节侧副韧带扭伤者21例分为本体感觉强化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本体感觉强化组应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时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实验前后膝关节位置觉测定。结果在再成角测试中,实验前两组位置觉偏差基本一致,伤膝平均偏差(4.32±2.17)°、健膝(2.70±1.53)°,伤膝大于健膝(P<0.05);伤膝各角度之间平均偏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本体感觉强化组伤膝的平均偏差为(2.52±1.51)°,对照组为(3.01±1.51)°;两组之间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体感觉强化的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损伤组织愈合,位置觉偏差正常。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腰为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及论述。从何谓“腰”?腰在太极运动中的重要性、以腰为轴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阐述了如何做到以腰为轴、以腰为轴对“腰”的要求。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以腰为轴”的认识,为其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扭伤后,部分患者呈现足背屈受限,关节内出现交锁样刺痛,不敢触地,不敢平足或背屈位支撑.我们称这为"踝关节扭伤足背屈障碍症".我科自1976至1978年,采用手法治疗此种病患者约100例以上,其中有系统资料可供分析者45例.现将其诊断标准、治疗手段及疗效观察介绍于下.踝关节扭伤呈现足背屈障碍症者45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排球教学与训练中发生的踝关节扭伤问题,对排球技术动作特点、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和扭伤动作的力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创伤病理学的角度对防治工作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尝试与探讨,旨在为排球教学训练中的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建立一种系统的预防、治疗和伤后恢复训练模式体系,以防止和减少此类扭伤的发生,确保排球教学与训练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心身疾病与古代传统体育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所构成紧张状态的复杂因素,以及现代心身疾病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导致个体脆弱器官心身病患,充分地表现在现代工作辛劳过度、情绪紧张、不良生活习惯和极不平衡的心态等应激源。因此,本文根据古代传统体育疗法的特点,探讨古代中华传统养生方法对现代病的治疗疗效,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灸三阴交穴对小白鼠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对提高运动能力,消除疲劳有一定效果。然而,有关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报道尚少。为此,我们通过采用小白鼠游泳训练模型,观察针灸三阴交穴在提高小白鼠运动能力,减少或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纠正运动小白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作用,以期为针灸在体育训练和运动保健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针对高校女生在篮球专项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对实验组被试连续干预14周,对照组实验期间采用常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用EPQ量表及教师评价的方法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人格特征和体育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人格方面,实验后实验组被试EPQ的N和L维度分值比实验前相应维度有所下降,并达到显著水平。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EPQ各维度分值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体育成绩方面,实验组实验后被试的体育成绩显著高于实验前。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体育成绩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合作学习对女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有一定作用,对体育成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使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和心理健康诊断(MHT)等研究工具,目的在于研究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心境状态,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养生运动学是将东方养生文化与西方的健身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全新运动形式,是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养生运动学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终身体育教育、国学思想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 96、97、98级的本科学生 ,进行两年体育课的实践研究证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体育舞蹈课 ,可以健身强体、娱乐身心 ;增大中长跑距离 ,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心肺功能和《达标》成绩。推出一套具有中医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进行综合性总结研究 ,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给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运动营养补剂 ,我们选取以药食两用之中药材 (如山药、大枣、莲子、枸杞子、核桃等 1 1种 ) ,经加工制成了名为“耐保力”的中药营养制剂 (粉状 ) ,并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 :以河南省豫北地区土产的部分药食两用之中药制成“耐保力”粉剂 ,按不同比例强化饲料 ,观察其对动物血红蛋白、微量元素的影响 ,为在人体应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与理解它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由此探求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两重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体育化是中华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化,有必要对中国传统体育化内在的两重性:即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进步作用与消极作用的问题,作出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