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歌颂了贾汉复修复栈道的历史功绩,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亦极具文学价值. 《栈道平歌》采用歌行体,诗风豪放,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很明显的承传关系.但《栈道平歌》在主题上并不局限于抒写"蜀道难",而是在描写"蜀道难"之后,突出表现"蜀道易";在写法上,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渲染从"蜀道难"到"蜀道易"的转变;在风格上,利用历史典故的厚重感与"强而有力"的辞藻,展现豪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白《蜀道难》源与流研究,是当代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地理学上的蜀道为基础,从交通发展史角度来看,《蜀道难》的诞生源于传统的"蜀"的地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蜀道交通发展史实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4.
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远在其始名之前北方与蜀地交通关联就已经出现,最早由甘、青入蜀,此证陇蜀道最古。据史料,至迟在商晚期狭义蜀道存在的历史可能性已具备,周代秦蜀交通的记录见多,到秦汉时期蜀道有载,确切的"蜀道"一名出于《史记》应是定论。文学"蜀道"一词,最早见于汉末三国诸葛亮《黄陵庙记》,唐《艺文类聚》所收乐府旧题《蜀道难》系列呈现一种源流现象,源头在南朝梁萧纲,随后的梁陈作者刘孝威、阴铿推动了它的发展,至初唐张文琮铺垫到盛唐李白《蜀道难》思想和艺术水平达到顶峰,中晚唐、五代时期续写者众多但无出其右。蜀道始名,乐府旧题《蜀道难》源流就包含着对陇蜀道的抒写,需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5.
“前《蜀道难炉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7.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想起李白,就会谈及他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正是这样的一首传世名篇,对其主旨的探研却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历来说法不一,且大都只是三言两语,并无详尽分析。本论文针对这种情况,密切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从诗的显著的艺术特点——极度夸张和贴切比喻入手,经过详尽分析,指出诗歌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对蜀道山川极度夸张的描写,暗喻当时政治的黑暗恐怖及文人仕途的艰难,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相似文献   

9.
李白《蜀道难》主题八说《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殷《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的艺术成就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其主题,历来却众说纷纷,综合起来,有以下八种说法。一、危房杜,罪严武。唐...  相似文献   

10.
我们虽然不能详细考证《蜀道难》创作之年代,但是我们通过综合论证,还是可以看出作者情感表达的蛛丝马迹。文章主要从史料的角度,论证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必定是有所寄托的,且是"借蜀道艰难喻仕途坎坷",而并非是毫无寄托的山水诗或者另外其他寓意。  相似文献   

11.
剑门蜀道集险、雄、幽、秀于一体,名震中外。古往今来,无数墨客骚人纷至沓来,他们寄身于瀚墨、见意于篇章,成就了汪汪洋洋的剑门蜀道诗歌。剑门蜀道诗歌按时间可以划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一千四百余篇古典诗歌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表达建功立业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慨;二、抒写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三、抒发对剑门蜀道景致、历史、古迹的感怀。  相似文献   

12.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19.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