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演论》之于近代中国思想革命功不可没,然而《天演论》在严译目标群体———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中却未受待见,严复所期待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未因该书巨大的影响力而实现,严复翻译之道“信达雅”也备受质疑。译者是翻译主体亦是伦理主体,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促成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伦理对话,并因意识形态取向与两种文化内诸要素共谋,操纵译作及其引发的伦理走向。译者严复在共谋关系网中不断调整伦理姿态,以期其译作发挥既定之功,然《天演论》流传之“殇”亦揭示了文化共谋的痼疾。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3.
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明确自身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尽可能重现原文风貌,又要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力图发掘译作的各种价值。切斯特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充当跨文化交际的调停人,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伦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翻译家伍光建与严复、林纾齐名,但因其埋首翻译而著述极少,学界对其相关研究非常薄弱。以翻译伦理学为新的切入点,从翻译伦理诸要素出发,可比较全面探究伍光建的翻译实践。首先从社会伦理视角,社会伦理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变革决定了伍光建的翻译动机和对文本的选择;从译者伦理视角,伍光建自身的道义及修养影响了其对译本的选择和翻译风格的形成;从读者伦理视角,读者的阅读体验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最后从中间人伦理视角,商务印书馆的伦理考量影响了其译作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翻译伦理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以往原作与译作文本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边城》译本文化词翻译的分析,指出译者戴乃迭在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照顾英语阅读习惯和感受以及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分别遵循了再现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服务伦理,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翻译伦理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伦理观念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其影响.面临两种伦理观念冲突,译者必然在两者中有所选择.本文从中西伦理观念对比视角讨论伦理观念冲突对译者的影响,分析引起译者操纵的原因,并揭示出译者的一个重要职能,即在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即,使译文在译语伦理观念中得以接受.同时指出发展变化后的伦理观念对同一源文本期待新译本的出现,反之,新的译本将会对这种伦理观念及其社会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译者急需翻译伦理的指导来明确自身的职责,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伦理无疑给译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译者应遵循交往伦理,反对文化霸权,这对于实现东西文化的平等交流,促进全球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孝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论述了孝伦理的产生及嬗变,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传统孝伦理的合理内核及其扭曲,并指出了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所谓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伦理底蕴和历史的积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伦理精神支撑。与时俱进、被赋予崭新内容和意义的新时代伦理精神必将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引导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伦理美德的建设,深入地探讨伦理美德之于构建和谐社会伦理支撑的意义、价值,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生命困顿的文化反思过程,其在文化中获取和确证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是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文化生态。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所遭遇的冲突形态,是进行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其社会生态。将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现实整合,使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得以超越,阐释了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生态及其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7.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流活动,这意味着译者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则,明确自己的职责。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协调文化间冲突,伦理学为此提供了崭新视角。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译者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译者应以忠实于原作、尊重原作完整性、推动母语发展为己任,在翻译中既要为源语文化负责,也要为目的语文化负责,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来探讨了译者的职业伦理,认为既不能摒弃传统的社会预期伦理规范"忠实",也不能将它视为唯一的伦理规范,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翻译实践进行灵活处理,在各种制约因素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动态的语言转换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林纾译本《现身说法》从译者生活背景、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期待等三方面探讨了林纾译文“不忠”的原因,进而指出“忠实”不应该是评价译作价值的惟一标准,能否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能否推动译语文化的发展才是我们评价译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吴艺 《教育探索》2011,(1):119-120
库珀伦理决策模式为高师生伦理价值现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高师生的伦理冲突主要表现于职业责任与专业意识的冲突,职业伦理准则与自身伦理规范的冲突以及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冲突.以库珀模式为基础引导高师生构建教师伦理价值观,一要引导高师生从主体性角度去认识和描述伦理问题,二要协助高师生做好教师伦理问题的界定,三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