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发展是从大学的革新开发的,各种专门学院是在大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级后才得到显的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专门教育的兴起开始的,大学建立后大学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国在发展近代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政策,既存在着某些差别,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是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盈利性等多重属性的统一体。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到底如何充分体现盈利性,笔者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补偿性盈利的观点,即在发展高等教育时要特别注重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不得本末倒置,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封建社会中的中西方城市在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古西方城市多为经济中心,并且在政治、经济、司法等诸方面拥有自治权,而古代中国城市始终为封建政治中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这种鲜明的特点,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归其原因与封建“王制”有很大关系。从中西封建城市兴起后的分途、城市结构及其独立性等方面都可看出封建王制对中西封建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中 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其特点是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规模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结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逐步提高,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走改革发展的道路的结果。而在各项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才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化交汇大潮中,出现了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西逻辑比率研究有两种取向:求同与取异。求同视中西逻辑二基本为一;取异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中国古代的名学与辩学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其二,名学与辩学中所含逻辑思想或学说,也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我们认为,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在关注两共同性的同时,更要分析和认识两的差异性。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启示我们:要注重逻辑与化关系的研究,既要研究化对逻辑的制约,又要研究逻辑对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集聚起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等教育集聚”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由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界的压力,高等教育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走教育集聚的道路已经形成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办高校就是最好的例证,但这种集聚才刚刚起步,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聚的功能,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基本课题在其“质量”(quality)和“卓越性”(excel—lance),而大众化阶段的基本方向则在其“数量”(quantity)和“平等”(equality),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大众化的道路。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越快捷,其质量和卓越性就越发遭受危机:本文旨在分析“特罗理论”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与预见作用,并探讨“特罗理论”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与实施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美、英、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比较,得出任何国家的政府、团体与个人都无法单独承担该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其共同点是走从依靠社会某些力量办学向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扩展的道路。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动因、历程与经验教训。进而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了若干对策:在规模上,以经济发展速度为参照,稳步发展;在办学形式上,除发展公立普通高教外,还须积极发展成人高教、民办高教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模式;在区域上,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从城市向农村,分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英国、联邦德国(简称西德)的高等教育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相互借鉴,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在有些方面则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拟就两国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并谈谈它们对我国当前高教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大致分为主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和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摆脱追赶型大众化模式的某些特征,由外延式扩张开始走向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始由追赶型、被动型的模式向主动型的模式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可以成功跨越追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某些困境,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之际,儒家思想对其有所接纳,也有抵制。二者的冲突,也突显了中西两种文化在交汇初期的差异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次审视基督教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差别固然存在,但取长补短的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才是促进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共同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改革事业正方兴未艾,在充分肯定其伟大成就时,透过我国改革尤其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及相关经验,高教改革蕴蓄着的危机亦很令人担忧。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某些领域尤其日常教学工作领域生成的“真空地带”或“管理盲区”在扩大,某些无病呻吟的“改革者”除了不断膨胀其“伟业”外,还在客观上不断引发广大高教人对改革的不满和厌倦情绪,这一切都于有形无形中加大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本。高教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非做不可的粗活”也还很多。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般可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追赶型三类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努力摆脱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特征,由之前对数量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渐从追赶型和被动型的教育大众模式向主动型教育大众化模式转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逐渐实现,现代化教育也基本完成,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某些困境,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政治化基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综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各有其独特的生存与发展轨迹,但相比较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化基因尤为彰显。仅就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而论,熊明安认为,除去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外,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上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1]: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都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各级官吏和极少数科技管理人才。其次,从教育内容来看,从汉朝起,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规定了以儒家经典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教材。第三,等级性特别突出,入学的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都是官吏和地主的子弟,即使有少数市民子弟入学也只是点缀而已。第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定位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各高校在发展定位这个问题上,实际思路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各高校的定位意识、质量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了。高校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并按照这样的意识去制定相应的政策,才有可能在高等教育市场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搞好自身的建设、发展和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成人高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应、高等教育发展所应显示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也都验证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阶段的普遍趋势与规律,同时也显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教大众化发展道路。成人高等教育是在二战后伴随各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各国推进大众化进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大众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处于何种发展状态?下面试以美、英、日三国为代表,简要分析其高教大众化进程中成人高教的发展情况。一、…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西文艺批评,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和由此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艺批评方法论比较隔膜,因此评价或失之过低,或失之过高;而中国对西方的文艺批评,一般亦持上述两种观点。中国和西方的文艺批评方法论,都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艺创作,发展演进的道路不同,各有不同的建树。所以,中西文艺批评方法论应互相认识,互相对话,这才是坦诚的、建设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孙茜 《考试周刊》2009,(38):47-47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讨论既凸显了学界对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愿望,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及缩小这种差距的现实困难。近年来较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观点从前提到结论都有可商榷之处,其实质是混淆了高等教育"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两种发展道路的根本区别。中国高教强国建设应当在"借鉴-超越"思想指导下,通过文化自觉与自主创新,努力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