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2.
齐萌  曾卓昆 《视听界》2004,(5):89-90
《透视人体》系列节目是由BBC拍摄,通过《探索》(DISCOVERY)频道引进到中国的一套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教题材几乎一直是纪录片的必选。用记录的方式讲述科学,有一种权威感,这与科学的权威感是一致的。另外,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之后,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符合人们对于传媒教育功能的期望,虽然关于传播效果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管怎么说,人们在用纪录片记录知识。在“一切皆娱乐”浪潮的影响下,似乎连纪录片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探索》亚洲网络的中国区副总裁曾指出,将《探索》的节目称为纪录片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探索》的电视片是纪实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3.
范星 《视听界》2011,(1):67-68
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繁荣之后,电视纪录片并没有按照节目化、栏目化和频道化的线性规律顺利发展,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回退。目前,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已经难成气候,体育纪录片境况更加艰难,除了央视《体育人间》的坚挺,其他地面体育频道很难有常态纪录片栏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收获轰动性效应,却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快速传播并成为话题的焦点,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6.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非遗类纪录片数量众多,却大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呈现出的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录影像,能将非遗文化精髓与纪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纪录片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将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纪录片创作亟需突破的窠臼.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功夫少林》可谓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央视科教频道倾力打造出百集4K高清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对比丝绸之路东西两端文明,引发海内外收视热潮。此次纪录片摄制吸纳了中意两国强大的制作团队,并在两国多个头部视听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该片通过五大主题,以"双城记"式的平行视角,精良的画面制作、诗意的独白解说,深入洞察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碰撞,激发了两国观众深切的文化共鸣。此次拍摄也是促进中意两国长期对话、交往,增进相互了解的一次重要契机。本文就央视科教频道4K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的拍摄和传播技巧进行剖析,分析纪录片国际化视野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刘威 《出版广角》2016,(14):82-83
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导论》主要阐述了2000年之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情况.从2001年的第1版到2016年的第2版,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中的理论不断进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的类型”“电影世界中纪录片的位置”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伴随《故宫》、《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一批纪录片新作接力式地呈现于人们眼前,纪录片创作中虚拟元素的比重日趋上升,并愈益成为  相似文献   

12.
李鹏 《新闻世界》2010,(12):170-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部金融类纪录片《华尔街》制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的介绍,简要分析了金融类纪录片在我国诞生的客观条件,并以《华尔街》为例探讨了金融类纪录片的拍摄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的迅速走红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热,《在爱中告别》在众多的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反映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成功有自身独特之处。文章以该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旅游卫视是省级卫视中最早进行频道专业化的,其中一档栏目《行者》中的系列纪录片,以其个人化而非商业产业化的视角,进行个人化的叙事,强调个人发现的大众分享,现实风格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其叙事艺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实频道播出的七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地域、历史以及文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芈月传奇》从策划、制作到宣发采用了正规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操作模式,由专业制作团队打造,全景式记录了大型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台前幕后的拍摄过程,并对剧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史实回归和文化再塑,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纪录片《芈月传奇》产业模式的成功,为破解国产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产业困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策略,对于打造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中国纪录片现代传播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同纪录理念之间的碰触、纠结、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将2011年定位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元年。这一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最大热点当属播出平台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即国家级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下简称CCTV-9纪录频道)成功开播。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最大的制作与播出主体,CCTV-9纪录频道立足"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  相似文献   

20.
梅晗 《今传媒》2024,(2):83-86
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央视科教频道正式播出,聚焦于瑰丽的楚文化,被认为是继《楚国八百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开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