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琳  张翔 《传媒》2021,(22):85-8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直播带货成为广告营销行业新常态.当前,网络直播带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中小型企业库存积压,直播带货或成"救命稻草";二是带货场内马太效应加剧;三是主流媒体、企业家、明星等多元角色入局直播带货;四是直播带货成为公益营销新举措.在直播带货飞速发展的当下,应该冷静思考网络直播带货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网络直播带货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薇  刘梦禧 《今传媒》2021,29(4):41-43
直播带货日渐成为当下提升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营销方式,而县长直播带货的方式使得村民与网络接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县长直播带货这一媒介化实践,分析政治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其独特性带动扶贫计划,推动直播带货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越 《采.写.编》2023,(12):190-192
目前,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引领直播电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拉动社交、内容、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直播带货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带货主播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受众产生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商直播带货也为消费者购物带来弊端,直播带货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直播带货中电商主播对受众的角色认同和在直播中受众的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进而提升直播带货中受众的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4.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渠道。在后疫情时代,网络直播带货对经济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全民直播带货的热潮之下,带货主播的行为和话语成为判断网络直播带货的参考指标。带货主播的话语表达形态成为连接主播、受众和商品的桥梁,但有些主播的不规范用语和行为让行业乱象出现。如何构建高效的主播话语形态,推进直播带货规范有序发展?文章从情感、经济和社交三个维度分析带货主播的话语形态构建,通过真实感、陪伴感与参与感三个维度挖掘主播话语形态的内核,并对主播直播话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给予主播话语形态构建的建议,也给观众正确认识网络直播带货、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丁雷 《新闻爱好者》2022,(11):41-44
近日,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抖音直播间大火,寓教于乐的知识带货模式给直播带货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以董宇辉为首的原新东方老师幽默风趣的个性、把语言说出画面感的带货话术吸引着年轻人的关注。这个有着诗和远方的直播间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传统直播带货。通过对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直播准入门槛、直播内容生产、直播产业链条、监督管理和媒体融合等方面,探讨我国网络直播带货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乱象丛生的网络直播带货带来春天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沈春宁 《传媒》2021,(8):77-79
2020年是中国电商产业直播带货元年.不同于商业类直播带货,主流媒体直播不仅是带货,更是品牌和公信力.主流媒体的直播带货有其天然优势,需要将媒体责任、社会影响、公益助力、商业变现等多元诉求合一,打开内容与服务的边界,打造社交新零售,进入媒体融合转型、经营转型、布局内容领域的新赛道.  相似文献   

7.
混淆"直播+电商"与"电商+直播"的概念,不利于研判直播带货的发展趋向.由此,要从媒介进化的视角论述两者的演变路径,明确两者分别体现"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传播逻辑.直播带货要谋求突破发展必须对两种模式去粕取精,通过构建专属场景、培养网红导购、深耕内容真实等方式,转向以品牌为中心的营销导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风头日盛,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推动了"直播+公益"传播新模式的崛起,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入局。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方法,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定量、定性地分析了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其传播效果有待提高,主播自身素质、直播形式、产品质量及售后、公益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可通过名人效应、创新直播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直播带书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企业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跨界融合的新生事物.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一新型线上商业零售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出版营销实践.文章从主播的身份角度分析了当下直播带书的应用模式,以符号消费、拟剧论、受众商品和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观照,从构建主播人设形象、提升主播图书选品能力、丰富直播带书营销场景、创新直播营销话术4方面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提升直播带书营销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程开玮 《传媒》2024,(3):75-77
直播带货融合了直播形式和电子商务,满足了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消费需求,具有良好的营销效果。随着超级主播的接连消失,直播平台秩序得以整顿,网络监管政策趋严,外部环境剧变使直播带货进入新阶段。文章以直播带货为研究对象,以“人、货、场”三个关键要素分析直播带货的整体现状,再以2022年火爆全网的“东方甄选”直播实践为具体参照,提出未来直播带货应侧重主播能力、产品规范、情感调动以及媒介创新,助力直播带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9年被定义为直播带货元年,网红直播带货的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受众被这些网红所影响.基于此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网络红人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网络直播进行整理;通过个案研究法探究出直播网红在今下如此盛行的驱动因素和社会影响,最后得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电商直播的发展为保险营销带来一个新的路径,直播营销以其形式新颖、成本低廉、可触达率高等特点受到了保险行业的青睐。本文基于4Ⅰ营销理论,以近几年兴起的保险直播带货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保险线上营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贯彻4Ⅰ整合营销理论帮助保险直播带货更有效地连接用户与保险产品。期望在科技助推和理论的贯彻下,更多用户能够通过直播了解并购买到合适的保险,提高商业保险的普及率,进而增强整个社会“抵御风险,未雨绸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疫情期间线上购物成为了大家居家防疫购物时的便捷模式,直播带货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让线上带货逐步走向了新高潮。在这拨线上带货的高潮中,除了自媒体网红直播带货外,一些政务新媒体也尝试开展线上直播,通过政企合作、媒体助力的形式进行线上带货,取得了较好的带货成绩。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海旅游"微信公众号线上美食旅游节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知识,对"南海旅游"线上旅游节举行的系列带货活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善于把控受众消费心理等对活动进行传播,并探讨其优势,为未来其他的政务类新媒体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丹 《声屏世界》2022,(2):53-55
带货直播作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一种线上营销模式,是人、货、场三者的有机统一,人统领了货和场的发展取向.带货主播以其个人风格魅力吸引了观众流量,并将之固化为粉丝,打造了专属的粉圈.粉丝经济伴随着直播带货走向成熟,具有粉圈属性的消费者以独特的"粉丝情结"对带货主播产生了"我们"的情感,不断推动着主播向"明星化"转型.文章基于...  相似文献   

15.
直播带货在消费升级与新媒介赋能下成为新消费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广电媒体早就有的广电广告和电视购物,与直播带货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直播又是广电媒体基本节目形态之一,因而广电媒体进军直播带货不足为奇.广电媒体直播带货,推动与电商平台的融合,成为实施媒体融合这一国家战略的新路径.广电媒体直播带货更看重社会效益,彰显主流媒体的...  相似文献   

16.
滕朋  高天遥 《当代传播》2023,(2):66-68+81
本文将官员直播带货视为政治沟通的一种新形式,其与传统政治沟通从内涵到形式都有着显著差异。沟通平台由政务场景转变为公众开放平台,传播形态由“政治仪式”转化为“参与性的传播景观”,政治传播效果由抽象评价转化为直观的流量与购买的“数字绩效”。官员直播带货带给政治沟通带来深远的启示,主动进入公众平台、谋求更为多元、开放互动沟通过程应该成为政治沟通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2020年以来,农产品直播带货媒介形态呈现“井喷式”发展。以直播带货的方式精准助农,不仅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想象空间与实践框架,同时也改变和影响了社会环境。本文立足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对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农的政治功能、情感功能、经济功能、媒介传播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方法,为直播带货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完善方式,探讨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军峰 《传媒》2021,(5):80-83
直播带货经历了从网红直播带货到媒体直播带货的转向.作为公信力平台的媒体直播带货遵循着市场逻辑、社会效益逻辑和媒体融合政策逻辑.因而当前媒体直播带货本质上是在媒体融合深度推进下传统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联合发起的一场助力经济恢复和脱贫攻坚的媒体消费动员与融合创新实践.作为社会公信力平台,主流媒体直播带货正是公信力平台经济的体现;作为媒体消费动员的手段,它实现了对市场资源的激活与对接;作为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它拓展了媒体业务范围和盈利模式.媒体直播方兴未艾,但也蕴含着风险,未来还需要与MCN机构联合进行商业化运作,融通体制内和体制外资源,各取所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直播行业迅速繁荣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基于“场景理论”以及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聚焦“县长直播带货”这一现象考察数字化时代“县长直播带货”场景建构以及媒体奇观呈现与消费文化解码。研究者在关注这一奇观化现象的同时,也要警惕县(市)官员“偏利性”的选择以及避免形式主义的凸显。  相似文献   

20.
“直播带货”日趋兴盛,央视、北京卫视、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传统媒体主持人陆续试水“直播带货”,相较于淘宝、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成长起来的网红主播,他们虽然在语言表达、文化底蕴、政治素养等方面积累较多,但在营销技巧、网友互动、营销心理策略等方面稍显不足。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学科交叉视角,融入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旨在为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网络直播主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