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对我国53个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课程建设调研,分析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多样性、前沿课程以及能力培养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已建立起学科方向较为完整、课程数量满足基本培养需求的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但在跨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课程开设、前沿课程引领性和能力拓展课程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由此提出引导课程模块差异化、强化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环节、重视前沿课程建设和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及知识培养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等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我国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中的主要问题,认为推进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重建,是破解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组织壁垒和加强博士生学术科研系统化训练的迫切需要。借鉴美国课程设置的做法,提出要重新思考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主要原则,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强化学位论文指导课程,基于一级学科构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核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五个课程模块,以学科基础课程为根基,以方向核心课程为主体,以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为双翼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平台,为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培育一流博士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2002年 4月 20日至 4月引日,由东北财经大学主办的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在大连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 20余所著名高校的 40余名会计学研究生导师就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及会计学科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代表们认为,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目标是创新知识、博大精深,培养重点是学术创新。会计学博士生课程设置应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衔接,应加大研究方法和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会计学博士生教学方式,目前许多学校在探索课程培养和师徒培养的有效结合,在修课的同时,导师通过项目、研究论坛。…  相似文献   

4.
课程作为一种烙有文化印记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另一方面承载着学科和领域的逻辑知识体系。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普遍认可,那么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乃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到底有何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了被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较好的美国九所院校,采用案例研究法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分析了九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并结合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发现:1)在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上,教育技术与学习结合得更加紧密,但偏向于"媒体"的教育技术认识对美国依然有重要的影响。2)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学校教育技术"与"企业绩效技术"是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两个非常明晰的方向,绩效技术几乎成了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各类学校图书馆员;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起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特别重视对博士生的全方位训练;以面授和在线两种方式提供硕、博士课程甚至学位;同一博士学位下按照研究取向不同提供两种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玲 《中国高教研究》2022,(3):24-29+36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跨学科博士培养目标所体现出的"双重"或"多元"特点常常使博士生在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及活动参与方面遭遇各种困境,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及研究工作,以致出现学科认同危机。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跨学科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过程分为预备期、形式化、去形式化和个性化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跨学科博士生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最后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产模式演变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需求,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如灵活设置学科,建立丰富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设置跨学科研究计划,提升博士生应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多元主体,构建博士生协同培养网络;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博士生研究成果等。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强化组织协作,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博士生培养网络;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博士学位成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就课程现状对278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课程在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与科研能力的需求有偏差,与科研过程脱节严重;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跨学科选修课程比重小;前沿性知识缺乏,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封闭;课程学习观念淡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模糊.并从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内容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生所学专业跨学科程度越大对跨学科学习的体验就越深,对跨学科素养各方面能力的认可度也就越高。目前各高校基本能落实培养方案中规定的1-2门的跨学科课程,导师及教学组织也为研究生跨学科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但各项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的各种限制性因素仍需进一步消除。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的博士学位标准对知识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算是合理的呢?本文通过考察美国5所大学免疫学博士的课程设置,发现美国免疫学博士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提供了坚实、宽广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结构。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博士课程设置应以聚焦专业知识为培养目标,优化硕士生基础课程,增设跨学科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建立学术实践活动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处于研究初期的硕士研究生对研究方法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知识的吸收、内化在整个学术研究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文章运用SPSS软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课程、选修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数量存在明显不足,且性别、学科类别等因素影响学生对这三类课程的态度,并提出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商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必修课的构成趋同、选修课的构成和修读方式趋向多样化的特点,存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设置权过窄、特色发挥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小,与商科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吻合度不够、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科人才的素质、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等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xtent to which doctoral advisors provided mentoring to their students and if mentor support influenced doctoral student outcomes. Survey results from 477 respondents, across disciplines at two universities, indicated that most students believed mentoring was important and over half of them received mentoring support from their advisor.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advisor mentoring was related to student outcomes, but the pattern varied by type of mentoring (psychosocial or career), student outcome (satisfaction, number of presentations,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nd disciplin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A ‘knowledge society’ relies on a workforce with high-level skill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ICT will arise partly from research undertaken by doctoral graduates. 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cognate disciplines, ICT has relatively few students taking up doctoral stud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of the perceived barriers to undertaking doctoral studies in ICT in thre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Current students were surveyed regarding their post-course intentions relating to employment and further study, and the resulting data was analysed in terms of type of university attended, gender, nationality and first-in-family status. Overall, the perceived barriers to doing a research degree were related to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such study and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what research in ICT involv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makers: that universities ensure that students have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nancial costs of doctoral studies; that students be provided with authentic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that pathways be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a smooth return to research degrees after periods of working in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usefulness of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facilitating reflexivity and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emerging academic identities for doctoral students. This paper stems from a longitudinal research project entitle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cial Scientists, which was conducted across three research-intensive British universities and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esearch examined how doctoral students in a range of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develop (or do not develop) notions of ‘academic’ identity as they move along the doctoral trajectory and into academic positions. In what follows we describe how three different data collection tools – weekly logs, interviews and a card-sorting activity – were used to encourage doctoral students to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identities more actively and self-reflectively. We then consider how the use of these tools at two workshops further revealed how they can be utilised by academic developers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doctor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upport in place for this student group.  相似文献   

20.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