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演变浅论复合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论述了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涵,认为在21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3、培养创新能力,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2.
构建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构建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办学空间、办学地位、办学特点三个方面认识构建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切实把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要内容,即培养目标创新、培养规格创新和培养过程创新;正确认识和对待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关系协调等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年间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政策和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方针上,从“扩大规模”转向“提质增效”,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人才培养层次上,从非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来华预科生培养从试点走向规范化,研究生占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上,奖学金层次不断丰富、类别多样,“中文+”发展迅速;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由“特殊化”转向“趋同化”,培养理念从“教学”转向“教育”。未来应实现顶层设计与各级主体实践协调发展,推进“中文+”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就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上;在人才培养中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要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要改革办学模式,实现产学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完善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体系,延伸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应重视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徐晶 《福建高教研究》2005,(4):27-28,19
一、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也是质量控制的中心内容,更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到教育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组织教学运行到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从建章立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到优化教育环境、提供教学支持服务;从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验收评价等,教学管理如同一条“纲”,把这一人才培养系统联接起来并使之有序、高效运转。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过分细化规章,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把领导变成监工,这种管理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思想的开放,压制了教师学术创造力和教学上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徒制是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一种合作教育制度。溧阳区域实施“三岗双师双场递进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过程管理规范化,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全覆盖;校企合作内容具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内容精准化;考核评价质量科学化,实现人才培养考核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至今,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经过了多轮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各行各业发展培养专业化技术性人才,到注重"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再到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技能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调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人才的初心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年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各高校都在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规格、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的重视,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创新的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改革的策略。即创新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目标国际化;调整学科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内容国际化;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育手段信息化;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合作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报告提出了湖北IT教育的发展对策。进一步扩大IT教育规模.调整IT教育结构,建议我省高校进一步扩大IT教育的规模。同时.借鉴印度等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软件人才,进一步调整我省IT教育的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经管类高职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创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上要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秀 《高教论坛》2003,(4):117-120,139
国际意识包含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遵守国际规则等内涵。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产生、面临的形势及办学目标定位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很有必要。民办学院要利用体制优势,设置国际教育课程,拓宽学生视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扩大对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认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得失,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文章从人才观与教育观、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几方面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美术教师教育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调整其教育策略。必须彻底转变培养单科专门美术家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宽口径的大美术通才教育与美术教育专才相结合的美术师资方向;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注重综合性美术素质教育和美术基础教育;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性强的现代高素质的素质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结合高等学校化工教育的特点及作者在教学中的若干体会,论述了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从“知识型”向“创造型”转变;“加强基础、面向实际”及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联系的教材选择原则;营造学生为中心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设置、使化工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化工厂实习等教学方法;学习国外先进教学与研究一体化和多样性特点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6.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朱和新蔡辉南通医学院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础。我院卫生系自1986年建系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中,较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采取了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脱产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专...  相似文献   

17.
论IT软件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IT软件人才的调查分析入手,提出了IT软件人才培养的总体工作思路,即确定IT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IT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引用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重视培养IT人才的职业道德等。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国内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实施过程,以“人才培养三问”为基础,提出了“过程式”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什么”→“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为主线,回答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质量的问题,基于“要素论”充实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具体从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制度与形式、教学实践、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分析了现有课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调整措施,期望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的新工科人才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智能制造的颠覆性变革驱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升级,迫切需要更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等。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人才培养内容迟滞化、人才培养途径的局限性等问题,不能有效应对智造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诉求。建议通过优化多元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动态调整的专业布局、完善工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构建融合互通的产教共同体等举措,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