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大学、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加拿大的校企合作模式起步较早,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本文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校企合作办学为例,结合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对比,为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提供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项目驱动的一主两线三结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效能显著。文章从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内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诠释,并结合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教学具体探讨了模式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TAFE办学理念,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澳合作办学为例,根据中外合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构建"抓中心、分阶段、强技能、多形式"的校企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对学生的能力按照模块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软件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优缺点分析,并结合软件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提出一种与小(微)型企业合作的模式。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充当着知识的权威者、垄断者、传授者,掌握着课堂的话语霸权,学生则因为知识的不完备而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为本,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师生的平等参与和探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了"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获取新的知识。本文就语文课堂合作讨论的实施意义和方法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特点提出"三结合、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学校、企业、政府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和探索性的创新精神,教会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本领。本文结合机电专业教学中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性特点,分析了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必要性,阐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并提出了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时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目前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服务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不能保证,何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校企合作是一条捷径,学校要抓住机遇,加强与企业联系,将校企合作模式与教学各个阶段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唐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3):76-77,87
高职院校拓展企业在学院招生、专业设置、课程选定等方面的合作空间,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展开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重要工作。校企合作应以学生为主体,用人单位为主导,坚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分段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企旺校兴",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办学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有助于企业选拔、培养、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总之,校企合作能够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企业在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其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高校寻求合作的能力匮乏、政府支持合作的力度不够。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再次,夯实基础,工学结合,增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现代教育把"学会合作"作为思品课改革的目标之一,提倡学生乐于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心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13.
"自主、合作学习"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除了考虑以"大问题"导学外,还必须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思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要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是从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进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以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等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力求使校企合作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搭建起从学校到企业、从书本知识到生产第一线的桥梁,这对于高等职业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追求课堂教学本来的性质和应有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本色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提升———总结评价"六步教学法。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结合学校开展的"六步教学法"模式活动,对"六步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做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白娟 《考试周刊》2012,(59):160+149-160,14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德育问题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流模式有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科研与推广项目、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的定向培养,同时还衍生出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双导师制、企业专项奖学金设置、校企搭建竞赛平台等模式。主流模式和衍生模式均存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缓慢、缺乏制度保障、重理轻文、重技术培养轻思想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校企共同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多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当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该教学改革倡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乐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探究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