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从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状态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范式、学科课程结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等5个方面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可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也可以从方法论角度,还可以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反观目前的现实,出现了价值无涉的习惯认同、文化视野的价值错位和伪多元化与伪多样化等困惑.寻找解决之道,需提升主体自觉,促进对课程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扎稳根基,从文化与历史的结合处凸显课程文化;借鉴与超越的张力,课程文化生成要“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以来,国内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及其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2015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全国理论研讨会的与会学者们聚焦于法治与德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德治中心主义与西方法治中心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至善-共同善-基本善三重维度下的法治价值坐标系、基于多维视角避免单边主义的法治建设以及于具体实践中寻找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点等重要理论问题;从微观角度结合具体实践,探究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医学文化中的德法关系等具体问题;从历史高度评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与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资源及其对基层治理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从现实角度探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道德文化建设以及制度伦理建设与德治法治建设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以来,围绕着综合文科课程与历史教育的关系问题,历史教育界展开了论争。文章展示了综合文科课程中的历史教育研究现状,借以廓清综合文科课程与历史教育的关系,勾勒综合文科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历史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期望引发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学科发展水平上看,西方体育课程社会学具有广泛的研究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享有声誉的学术刊物。通过对大量中西方文献的比较研究,探寻我国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研究应从总体上加强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根基,在具体实践层面加强体育课堂的社会建构研究、重视主体要素与社会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发展的社会文化含意。  相似文献   

6.
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认为最终是对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文化修养之间的联系,从课改理念的理解、课程功能的落实及学习方式的改善三个方面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摘 要: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和流派,曾经在美国的教育界掀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结构主义课程运动”,对美国教育、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着重从结构主义名家皮亚杰的认知“图式”理论、阶段理论、自我学习理论等多元视角下去重新审视体育教育整个宏观体系;以及从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发现法理论出发强调结构主义相关理论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姚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09-510,516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是一种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9.
国内潜在课程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国外理论的引进与介绍阶段、初步的理论思考阶段、实践操作与探索阶段。目前发展的现状是:研究成果以散论为主、专著论述少,研究关注实践不足、对实践指导乏力,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多样化,研究理论基础单薄、长足发展受阻,重视度逐步提高。建议重视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性,传承中国优秀教育思想全面评价和翻译西方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坚持贯彻课程思政原则,以系统工程的视角,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一起发力,形成课程思政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不仅是近代以来少有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冯友兰哲学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理学体系就是他的教育哲学。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主张新学代替旧学、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并试图创办成功的大学、倡导教育应该"为学术而学术"和"为人民服务"、重实践行、提出"无形教育"的重要思想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既有时序上的展开性,又有时间上的重叠性,具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影响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过其自述的"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和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探讨冯友兰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冯友兰思想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和特征的一种国际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社会体育教育的一种极其成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催人上进,可以为我所采用的教育形式,其教育特性使它在新时代表现出了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特性,即奥林匹克运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是培养青少年现代化意识的重要阵地;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13.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对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朴素性和注重伦理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和宣泄性的需求不一致,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主体逐渐流失以及西方体育的强势推进等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价值,不断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哺"机制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摆在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大面积实验的背景下,从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风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居住风俗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清末,我国已形成“各安其位”的院落式居住风俗,在民国经历了“阛阓仿西式”的局部变化后,到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在高宇里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试从描述清末以来居住风俗变迁的过程入,探求居住风俗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未来趋势。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吸收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且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经济领域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