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相似文献   

2.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3.
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中国和朝鲜半岛上的封建王朝都处于革故鼎新时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新组合直接影响到国家关系的矛盾与平衡。本文仅就高丽与北元关系对明与高丽关系的影响作些探讨。历史上,朝鲜半岛和中原有着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918年,新罗贵族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和中国的辽朝、金朝、元朝都有着政治上的藩属关系。特别在元朝,这种关系超过以往任何朝代。高丽国王是元朝征东省左丞相。自忠烈王以后,历代国王都娶元朝公主为妃,成为元朝皇帝的附马,“来往于元首都就像蒙古的地方官…  相似文献   

4.
高丽忠烈王于高丽元宗十五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娶元世祖之女,同元朝正式建立了联姻关系。忠烈王以贵为元朝驸马的身份,频繁来往于元朝与高丽之间,不仅提高了其本身的地位,在政治上为高丽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好处,而且密切了双方的关系,为双方和平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总是把屈原的死和项羽的死联系起来。一文一武,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消亡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江水中,被冲淡了。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8,(1):56-60
海都之乱是元朝初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宗王海都起兵对抗元朝中央政府,意在夺取最高统治权。这场战乱始于至元初,于大德年间结束,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屡为边患,带给元朝北部边防较大的军事、经济压力。为了保证北部边防的安全,元朝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北部边防出现的危机,如派遣宗室及重臣驻扎边境、开垦屯田、内地运粮等。在海都之乱末期,元臣郭明德向朝廷提出了针对北部地区的一整套的备边措施。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元朝北部边防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元朝的退休制度是和迁转法联系在一起的,元朝建立之初,也有官员巡休的记载,但具体的政策规定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沿袭前朝,邓金朝致仕制度规定,对致仕官员给予半俸的待遇,元政府正式实施致仕制度始于至元二十八(1291)年,规定各级官员年龄到七十岁的,应按规定退休;其后制度逐渐完善,以礼致仕,在元朝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368年,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但蒙古贵族的势力并未随之消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仍然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桩大事。对元顺帝撤出大都后明蒙关系的评价,即明与北元的关系问题,至今尚未有一致意见。从国内外许多世界通史、国别史以及其它专史、论文所持观点看,可以分为三类:一、北元是独立于当时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二、否认北元政权的存在,强调蒙古贵族与明朝保持着某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是明的  相似文献   

9.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军队进兵陕西,在夺取河州之后,又打通河西走廊,切断了青海地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在这种有利的军事形势面前,明王朝遣原元朝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赴藏区招抚僧俗首领。历时一年,使吐番宣慰司都元帅何锁南普等一批元朝委任的吐番首领归附,并招降了元宗室,镇西武靖王卜纳刺,成功地收复了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打开了朱明王朝势力通向藏区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谈到元朝,人们总是和征服、掠夺、野蛮、屠杀联系到一起.本文通过对元代鳏寡孤独老人生活的分析,反映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着重根据全真教史以及古今文士对《西游记》的研究述评,认为今本《西游记》的“祖本”《西游记(平话)》为全真教祖师丘处机弟子所撰,而且认为今本《西游记》的构思、撰写以及定稿,也离不开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全真教龙门派教徒,因此元、明两朝全真教徒应被视作《西游记》一书的首要作者。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道教在彝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约于东汉末期传入彝族地区,唐代因南诏王室的倡导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在彝区普遍流传,并融入到彝族社会中,对彝族政治、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元曲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因子的思想渊薮、道教氛围、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铺垫了元代文学的根本背景,亦使其前后期、南北方风格迥然不同。现试图将元代文学回到它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中来阐释其精神及其在作家作品中的分布,从而对其风貌进行勾勒。  相似文献   

15.
南唐徐锴所撰《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个注释本,对研究《说文解字》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徐铉《说文解字》校订本行世后,此书渐晦,元明两代竟未刊行,至清代,其版本渐多,但优劣掺杂,因而本文主要对其版本源流及存佚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介绍了现存的重要版本,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代瓦当艺术是我国瓦当艺术发展的鼎盛时代,其艺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汉代艺术的表现和谶纬学说对汉代瓦当艺术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回回包银是元代向散居全国的回回、也里可温、竹忽、答失蛮所征收的一种税收,虽是包银的一种,但实施的时间较晚,这与元朝实行特殊的政治、宗教政策及元中后期的财政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实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在政治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