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加强思政课建设、开好思政课,就思政课教师而言,必须要牢牢确立"四度"意识,即:高度意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度意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明;温度意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给学生以精心引导和栽培;尺度意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用自身的言行积极影响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2.
以芜湖市五所高职院校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相关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处于稍低水平,思政课获得感和思政课认同感之间存在正相关;高职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和独生子女与否与思政课获得感不相关,城乡高职学生在思政课获得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相互关系中,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知识新颖的思政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最突出的相关变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教材生动有趣"三项措施的赞同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学系统中思政课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但是,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以来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的学习无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厌倦思政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这种现象与思政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从高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进行审视与反思,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系统提出了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新时期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师在办好思政理论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明确指出了思政课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塑造学生性格、培养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在以德立身、坚定信念、创新方法、勤学实干等方面作表率、增实效、勇担当。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教学科研水平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思政课在坚定学生政治立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发展学生报国本领等方面具有奠基性的关键作用。当前,中小学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存在教学目标不够聚焦、教学方式有待扩展、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教学现状,教师可采取明确思政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数字化教学手段推进思政课教学,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和渠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分析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开展以多媒体制作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由高校思政概论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符合学生对思政概论课的认知特点,是立足理工科学生实际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科专业中开展基于多媒体小课件制作的思政概论课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从而实现思政概论课的教学共赢。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倾向或过度重视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的现象,思政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目标性缺失的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以及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以中南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同类型专业的改革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包括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甲壳素、壳聚糖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甲壳素和壳聚糖的重要性质、制备、化学修饰及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介绍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各领域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电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壮大,而快递员作为快递行业的生力军,其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深入考察快递员的权益现状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构建一张快递员权利的保护网,当以法律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并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校教学体制和数字化环境的分析,提出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为高校有效地进行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政府采购”的融合创新模式正成为政府采购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高校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招标采购管理部门和最终用户之间的壁垒,在学校招标采购“放”的背景下,完善学院“自管”和学校方便及时地“督管”是高校招标采购管理的重要目标。通过分析高校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工作流程设计原则,分析了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提出了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信息平台系统的总体架构,并给出建议,为实现招标采购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规范化、透明化、智能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